正念:投入当下的力量
(2025-04-29 17:04:35)分类: 悟道 |
首先,以下是我通过两个月正念体验的一些收获:
正念练习: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日常生活: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ü
。。。
我很感激今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正念,本来的起因是为了激发带动家人,没想到自己深受其益,回想可能是利他心的福报吧。很巧的是,在一月底刚刚参加完第一次线上课不久,收到父亲突然离世的消息,我整个人的状态是蒙的,完全没有任何准备,整个二月份包括过年期间都在忙着各种办事流程及料理后事,有几天从一早天黑跑到晚上天黑,身体和精神都已经透支,我的正念作业完成得很粗糙,但是它对我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我能觉察到自己难过、伤心的情绪,遗憾、疲惫的感受,也会不时地在脑中跳出各种想法,但是明白那些情绪或想法无论如何对现实不会有任何改变。从理性角度出发,眼下最首要的,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等着我,投入当下,不能慌,不要乱,也不用怕,一个一个来,尽量想得周全一些,尽可能妥善地做好各种安排和招待,照顾到每个人的方便和感受;另外的情绪面,等忙完回来静坐的时候想一想,哭一哭,和妈妈说一说,因为处理事情太多了,想要休息但脑子还在运转根本停不下来,想要抑制住不去想但是做不到,有时到后半夜还睡不着,有时一连睡十几个小时,作息时间完全搞乱了,通过诵《心经》与放生为逝者也为为生者得以解脱与慰藉。很幸运的是搭载上一个正念简化版的线下体验课,我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我非常需要将这颗破碎疲惫的心打捞上来,将自己从低谷低落的情绪中拉出来,所以三月回北京,紧接着周六早上去北大参加线下课,开始练习时要调整过来比较困难会睡着会跑神,但是逐渐吸收消化到理解与投入进来,这个过程很奇妙,非常感谢家人的关心和帮忙,还有正念,陪我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季节。
正念练习应对情绪困扰的主要有四大策略:
Ø
Ø
Ø
Ø
就像我经常记不住歌词一样,也记不住原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就是“该干嘛干嘛”,简单粗暴但是领会精神,其中包含每个人对它理解的角度与深度,没有对错好坏,见仁见智。
正念课程的重点不是教授知识或道理,最大的不同是需要投入其中去体验和感受,这是让我觉得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产生一些感想,比如通过葡萄干练习或观察呼吸练习中,老师引导我们去察觉去注意细节,还有提醒大家“如果思路跑开了,没关系,轻轻地把它拉回来”,我是天生属于思维活跃类型的人,一开始经常跑神,也常常无意识的走动扭转拉伸,闲不住停不下来,我疑惑这到底是我个人还是大家都有的问题,困扰了我好久,后来和老师同学交流解开了这个心结:“哦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没关系,觉察到了接纳它”,那么我就有进一步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接纳它还是忍不住经常晃动那有什么意义呢?”答案还是:“没关系,觉察到,接纳它”,我就带着一份疑问与好奇继续练习,大概过了一周,哦结果不是像我以为的那样:当我进入到投入的状态,跑神和爱动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我本来觉察的能力比较好,正念过程让我加深了对“接纳”的理解,渐渐地我体会到:正念,真的对我们极度的温柔、友好,尤其我们在大城市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中,习惯接收到的常常都是要求、批评、不满这类的负面能量,已经久违地体会到被包容、被原谅、被允许的这种感受了,还有引导语中偶尔有一句“对自己说声谢谢”,现在的我有时听到可能会不经意笑下,因为感觉有被关怀到,就像阳光照射在身上,暖融融的,很舒服;另外,在了解“增强对不舒服耐受力”的过程中,去体会我们以往习惯的方式,可能是压抑、忍耐,大抵是消极被动没办法的,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没有选择的,但是正念中,传递带给我们的“接纳”,区别在于从心里首先接受,然后自然地真正能够消化掉,就避免了为难或拧巴地苦苦忍耐,当然知易行难,还是要通过练习与理解去明白,想通就不难了。
我可能属于开窍慢的人吧,上课到第三周的一天,突然领悟了老师第一次课讲到对“正念”的解释,就是“当下、此刻的心”,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得道之前做什么?答说“砍柴、烧水、做饭”,再问得道之后做什么?答说依然如是,小和尚疑惑那有什么分别?答说“得道之前,砍柴的时候想着烧水,烧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得道之后,我烧水的时候想着烧水,砍柴的时候想着砍柴,做饭的时候想着做饭。”那时候一听就过去了,此刻回想,豁然开朗,道理简单如此,可我们偏偏愚蠢迟钝了那么多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拖入社会的洪流跟随它的脚步,慢慢形成了习惯去追赶,去争去拼去卷,也去焦虑,总怕来不及,担心赶不上,所以吃饭的时候看着新闻,坐地铁时戴耳机听报告,出差路上还在赶第二天演讲的ppt,诸多安排都是错位的,表面上好像是高效利用时间,却是牺牲了无数个当下的时刻,一天天一年年回顾总结就记得每天都很忙的样子,却记不起具体忙了什么,这不是很可悲吗?工作当然需要投入重视,但不代表要牺牲吃饭、休息的时间来为它让位,其实每一个当下的moment都值得认真对待,再来不及欣赏,春天就要过去了。
上面提到转变观点值得展开说说,因为有时对一个东西的理解和解释变了,结果大不同。
关于设定目标,原来就是以实现目标为目的和标准,实现了就是胜利,没有实现就是失败,经过参加正念练习与每日作业,我重新建立了对目标的认识,打个比方更好对比理解,原来目标是个靶子,现在好像水面上的浮标,目标不是军令状那样严肃固定的,比如我的目标是晚上9点之后不看手机,设定目标一时爽,说来轻松,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原版和山寨,基本前两天可以做到,之后在第三或四天可能出现一个断崖式的下降,然后就再很难重新开始或保持坚持了,这样就会造成很深的挫败感,懊恼自责,陷入恶性循环,经过一周不完美的执行,老师带领我们分享与交流,从中我修正了对目标的认识:其实,没有很好的完成不必太过自责,可能也不是设置时间早晚的问题,有其他同学设为10点11点或12点的也同样遇到挑战实行困难,所以呢,第一改不改时间也无所谓了,第二个就是目标的本来,不是精准精细僵硬严苛的那个靶心小红点,如果轻松点,它可以是一个方向性的,大西洋上远远的一座灯塔,遥远地看见OK就朝着这个方向行进就好了,换个话说,目标等同于在意识中留下一个信号:晚上9点就准备断网,一些事情要提前处理好,之后洗簌看书写字准备早点休息等等,就算是没有如计划中严格在9点做到,至少不会开启新的对话,因为来来回回就会持续很长时间,继而就无法保证早睡早起了,带着这个意识好多事就安排到提前了,这不是一个小事,因为后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形成一连串的正反馈。
另一个,关于问题与答案,其实与目标也有相通之处,就是按照我们原来的逻辑关系是“目标——结果,问题——答案”,但有趣的是,太刻意太执着,有时反而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了对不对?越是追求的,因为太用力,结果可能跑偏了,越是想要的,反而怎么距离它更远了,想到苏轼临终前留下参透人生的觉悟:着力即差啊,或者因为付出或成本太重,太过在意,最后变得怀疑甚至讨厌自己原先设定的那个目标,或者为什么有时候感觉“长大后却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
我的一个新的理解,有时候不要被前面的设定而困住,就像“一笔九联珠”那道题,跳出来,才能找到答案,对于我们读过商学院的人,尤其适用,我们已经形成习惯性思维,功利性地思考一些东西或事情的意义/价值/获得有什么好处,在正念过程中经历过一段误解:因为正念练习一直强调提高“觉察”的能力,所以自作聪明以为通过正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自我的掌控管理,可是忽视了正念另一个关键点“接纳”,两种理解的结果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痛苦不快乐的本源就来自于“想要控制的欲望”,很多工具和方法都在教我们怎样可以更好的管理、控制、抓住和得到,然而欲望的“欲”本身就是一个漏口的难以填满的山谷,是一个无底洞啊,所以要获得解脱的方式不是加强提高这种控制的能力,相反的,是放下想要抓取和控制的欲望,因为“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抛开目标,筑梦踏实专注在每一个当下的此刻,也许不自不觉过了好多年,忽然间发现我好像已经实现了很久之前许下的一个愿望;忘掉问题,也可能不知道过了多久,无意间什么时候突然发觉:原来如此,有种拔云见日,答案自己浮出水面的感觉。
加缪说:“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就永远不会生活”,是的,我大概有十多年一直苦苦追寻探索意义,一直觉得这句话包含了很深了人生哲理,但在当时还不能十分领悟,直到我明白了:我们常常很傻却不自知的一点就是“急于要结果”,可如果将视线放到更长的时间线去看,大家的终点都是一样,而我们真正是活在起起落落这个过程中,活在的每一个当下,突然间,释然了。
上周我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困扰我很久经过两天思考,周一课上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刻地交流讨论,仍然难以说通,后来我想到打个比喻来讲:正念之于我们,就像是我们对待孩子或是把自己当作孩子一样去爱护,不带责怪,不带批评,不带强迫要求,替代的是鼓励、支持、允许,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到百分之百听你的话,成为一个顺从你,受你控制的人,还是说希望他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意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个问题值得停下来想一想,他们或我们是有思考有判断的人而不是工具或物品啊,你希望他以后成为或达到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而多远的以后谁又能说得准呢?不如给他一个宽松有爱的空间,让他成长,说回来,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少一些要求、责怪,多一些温柔、允许。。。同学感慨突然想通有点类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意味了,我也有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感觉。扩大到对人生的思考,什么意义什么追求,会看开看淡一些:人生,你只需要去尝试,投入体验。
所以自己目前的状态:接纳这个奇奇怪怪、一脑袋十万个为什么,但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还是有好多的问题,有时我也挺无奈,但问题确实又冒出来了,按下葫芦起了瓢,却也不失为有趣,发现问题不也是一个惊喜吗?好像一场寻找答案、值得期待的的旅程啊,就带着问题,继续前行,投入到正念体验与日常生活中。
所以,对正念的理解:
²
²
²
当下,对自己的认识是:本自具足;对外在的态度是:物来顺应。
感谢金姗姗老师、陶红润老师、丁奕然老师与徐瑞恒助教、杜梓怡助教带给我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很高兴与老师同学们交流讨论。
最后,我真心推荐正念,不只适用于焦虑抑郁人群,对有点小不开心的家人朋友同样有益。欢迎大家加入每晚21-22点开放的公益正念课程,一起搭载正念体验的奇妙之旅吧。
20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