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简单的,只是我们把它看得复杂了。
——在13年组织活动躺在朝阳公园的草地上,我说过同样的话。
因为取决于我们是带着怎样的理解去诠释解读。
我们不能决定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看待世界的态度,
感谢妈妈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无尽的鼓励与支持,
我选择做一个积极乐观,哪怕闯祸像齐天大圣,也愿意做一个勇敢的人——
当然永远都还不够,像我希望的那么勇敢。
这本书,去年在喜马拉雅听书,困扰了我好长时间,因为很多认识是与原先相冲突矛盾的,甚至是180度相反的,反复咀嚼也难以消化,就像一壶烈性酒。。。
。。。过去一年,终于在下一个生日之前,参悟理解了这样具有颠覆性的人生哲学,当然我是能够接纳不同声音的人,保持思考,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想起之前遇到有人以这种观念,那时我是不能理解接受的,惭愧的是我的愚钝,但始终能够接受这样哲学的还是小众少数吧,而但它被普世接受的时候,应该是个人主义的成熟时期了,现在已经在开始向这个方向在发展,阿德勒领先了100多年,可是我们一直“被弗洛伊德与荣格”带偏了(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我认为这个是生命中很进阶跨越的转折点,就像年初遇到的那句话“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如出一辙的是,在悲观的底色中生出乐观的光,也有种向死而生的感觉。同样的我从来是乐观的人,不同的是,如果原本我是个90%乐观的人——可能有部分是盲目乐观,现在那10%不乐观的部分也转悲为喜,更加给我鼓励与信心,而新的价值观也会将我盲目乐观的部分打破,去辨别重建新的认识。
以下我对这本书的摘录与理解: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井水的温度是恒定18度左右是客观不变的,冬天与夏天喝到的感觉是不同的。“如何看待”是我们的主观在起作用。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带着墨镜看世界是灰暗的,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黑暗,但问题是你是否1愿意并且2有勇气3能够摘掉它。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这是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的“目的论”。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2.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
3.
哲人说: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4.
改变的第一步——理解,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5.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有好处)。某人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选择哪种生活方式,性格与世界观人生观都在发生变化,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不是先天被给予的,也可以重新选择。
6.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如果活在假设之中就无法改变。假若失败也应该去做,可以有所发展,不要被各种“不能做的理由”阻拦而停滞不前。
7.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1.
她对自己没有信心,始终抱着“如果这样即使XX也肯定会失败,到时候就会更加没有信心”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制造出“脸红恐惧症这样的问题”。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鼓励。
2.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你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3.
自卑感,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到“劣势”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用这一点来压住支配别人。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有特权。
4.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一定因为他有自卑感,越自负的人越自卑。优越情节,表现自己好像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5.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我说过同样的话)
6.
虽然不同但是平等,自我超越不与任何人竞争。在意你的脸的自由你自己。体会“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7.
权利斗争与复仇。
8.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与爱,行为方面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回避人生课题叫做人生谎言。阿德勒心理学时追求自我改变,是“勇气”问题,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1.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2.
课题分离。某种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把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联系而不是缠绕。
3.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4.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自己手里。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
个体心理学
individual
psychology“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心灵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
共同体感觉social interest“对社会的关心”,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社会的最小单位“我和你”,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3.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4.
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自卑感)。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而要鼓励、感谢,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有价值就有勇气。
5.
必须由你先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2.
共同体感觉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3.
信赖,不附加任何条件。
4.
他者贡献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工作。我对他人有用。自我价值。“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5.
幸福即贡献感。幸福是以自由为前提。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6.
甘于平凡的勇气,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7.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并不存在目的地。登山、旅行也是如此。聚焦在此时此刻就会看不到过去和未来。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他者贡献”引导之星,不会迷失。我的力量无穷大。
时隔一年,第二次学习《被讨厌的勇气》能够吸收多一些,值得再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