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辩论,论点和履职谁更重要,颇为困扰。从自身做辩手和评委的经验来看。当作为辩手发出这样的疑问,多半是把履职表的内容读给评委听了一遍,论点基本一塌糊涂。而作为评委发出这样的疑问,基本就是不知道场上8个人说了什么,反复听到“我的发言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A建议B一起去滑雪。A总得告诉B“为什么要去滑雪”
“怎么去滑雪”
“滑雪对于我们有多好“这类的。B要反对的话,总得说明“理由”,所以还是“宅在家好”。所以双方展开了辩论。“为什么”“怎么去”“有多好”“反对的理由”,说得高大上叫履职,说得庸俗叫“非恋爱阶段女生的说话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滑雪可能是几十秒的讨论时间解决的事,而在辩论赛场上长达一个小时也讨论不完。不在于多了几个人一起讨论,也不在于议题的高大上。而是,你必须讲得更加深入。评委和看吵架的大妈都渴望听内容,不过辩论赛的评委更渴望有价值的内容。”为什么去滑雪“
”因为冷”。在赛场上,可能是“北欧国民的国家认同”。
评委想听到的,是如何阐述"北欧国民的国家认同”。而不是不断地以“非恋爱阶段女生的说话方式”来重复你的思路。”只有当履职能够引出好论点的时候,履职才算是功德圆满。论点和履职的关系应该是正相关。
讲得好,考虑毛线履职和论点。讲得不好,痛苦的是评委,因为不得不安慰自己和其它评委,论点不行履职还可以嘛。
只要是非恋爱阶段女生,顺着说话逻辑而下,很难有不履职的。不然能做什么呢?首相上去不讲政策?反对党不做反驳?但很难有出色履职的,否则辩论好容易。
而最为特殊的首相,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职责,叫做窄化定义。把这个权利给了首相,整场辩论有时是自食其果,有时又有惊鸿一瞥。
一,固化一个现象。
这个赛制把窄化定义的权利单列出来,又独独给了首相,倒是省下了很多其他功夫,试图让双方直接在核心问题上展开交锋,有些像传辩里面质询的意义—强迫交锋。并且组委会的老师们,总喜欢提到一个数据,就是反方90%挑战定义都失败了。我个人是坚决反对这个数据的,因为从西南区开赛以来,一场没落下的打,就没遇见过一场挑战定义的,又何谈失败呢?估计目的也是为了给反方同学一点心理震慑,对双方切实的交锋充满了渴望。
之所以要固化现象,是害怕反方试图与正方讨论一些双方都很头痛的问题。比如,双性恋是不是同性恋的一类,韩国算不算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年限怎么划分。固化一个现象,只对背后的活水感兴趣。
二,提问者与回答者。
第一个提问者,自然是出题人。“本院将把辩论设置为大学必修课。”很难揣测出题人到底抱着怎么的疑惑出了这个题目,可能是“大学生为什么要打辩论?”。也可能是“辩论怎么样才能推广壮大?”。不管如何,出题者,将自己的疑问蕴含于这个题目中,只等作答者。
第一个回答者,首相。秦亡的原因自秦亡那一刻起,就争论不休,有“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也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证明问题价值的过程。首相,就是全场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答题者。
第二个提问者,首相。”中华民国”
“大学必修课”
“辩论”。当时有两种思路,一是,某某专业”专业必修“入选的条件是什么,那辩论是否符合其条件,入选之后又有何切实的好处。二是,政府开办”公共必修“的目的是什么,比如马哲。那既然台湾是议会政治,公民可以通过辩论培养议会讨论的素养。虽然当时都没有讲好。不过在印象中,后续的讨论都有沿着这两个方面在走。首相为出题者作答,后面的辩手为首相作答。
三,活水
现象的固化,以防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我们忍受表明的固化,是在期待着背后的活水。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我们不在乎双性恋算不算同性恋。正方在意的是,爱情与婚姻。反方在意的是,婚姻与社会。
好的首相,在作答时,又在提问。作答作的越好,那一支红杏,愈发美丽。提问提的越好,背后的春色愈发藏不住。难就难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悲就悲在,反方全是采花大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