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手的肌肉类型要求
(2012-12-05 09:38:30)
标签:
杂谈 |
按:笔者认为,优秀拳手,胳膊不能太细,三头肌和前臂必须非常发达,二头相对发达,拳头的所有小肌肉和正面骨骼同样要强化。用棍子打人,永远比麻杆打人可怕得多
对拳击手各个部分肌肉的分析
本吧关于身体的什么部位对出拳的贡献最大有很多讨论和争议,下面我接主贴的物理分析,从物理原理和人体结构方面分析下到底哪个部位对出拳更加重要.
有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拳力的公式为
F=MV/T
因此我们要提高拳力F,可以通过提高M和V降低T来实现.
其中的M为在攻击方向上形成攻击冲量的肢体质量,显然M越大,拳力越大,那么从人体的结构来看,显然靠近下部的肌肉的收缩,可以驱动更大质量的肢体形成攻击方向上的速度,越向上则肌肉可以带动的肢体质量越小,从这点可以充分说明所谓的力从地生这句话的科学性.但是显然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小腿上的肌肉最重要,因为这个还涉及到肌肉的纬度不同相关肌肉的力量大小也不同,和由于相关关节自由度不同,因此可获得的加速距离不同而最终形成的冲量速度也是不同的.
有关肢体加速度的形成公式为F=MA
冲量速度为V=AT
以下把出拳的有关部位大概区分为以下各部位,并进行下有关冲量的贡献分析:
1小腿:小腿的运动可以驱动膝盖以上的肢体部位形成攻击冲量,但是很不幸,小腿的肌肉群纬度不够,因此F较小,由此A=F/M形成加速度也较小,更由于小腿只能驱动踝关节的移动,肢体运动空间有限,因此难以形成较大攻击冲量速度V-AT,所以小腿对出拳力量的贡献不会很大,他的更大意义在于拳头到达攻击目标后,瞬间蹦紧有关肌肉,减小因肌肉松弛而对拳力传递过程中,在出拳人身上的缓冲,因此想要打出重拳的朋友此时要做的是攻击到对方瞬间,小腿的澄地动作要作实.这个就是对出拳的最大贡献了.
2大腿\臀部:由人体结构和物理上分析我可以确信即便网上流行的哪个太森力量训练不是太森本人的手笔,也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了,当然其中还有个关于上肢的问题不够合理,我后面再做详细分析.我们看下大腿,首先,从人体结构上看,他是除小腿外可驱动最大的肢体质量形成攻击冲量的部位,它可以驱动腰部以上的肢体形成攻击冲量.其次,它的肌肉纬度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因此他的肌肉力量F也是最大的,它可以保证获得更大的相关肢体的加速度A=F/M,最后而由于屈膝蹬腿的加速距离比较大,他可以有更多的加速时间,最终形成较大攻击冲量速度V=AT,因此大腿完全可以形成比较大的攻击冲量MV.这也是为什么格斗运动员都强调深蹲练习的重要性所在,因为这个部位对出拳的力量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3.腰部:腰部的肌肉纬度应该是在出拳线路上仅次与大腿的部位了,尽管腰部的可以驱动的肢体质量比大腿少,但是由于其具有更大肢体自由度(转腰的幅度比蹬腿的幅度更大,因此最终可获得攻击冲量速度也会更大),因此这个部位也是形成拳力的重要部位,其重要性应该和大腿相当或者仅次于大腿.尤其是在打出勾摆拳时需要扭转的有关肌肉做工,所以格斗运动员的腰部都是比较粗的,尤其是比较宽的.
4,肩带部肌肉:这个部位的肌肉可以驱动胳膊形成攻击速度,到了这个部位后,由于胳膊相对于躯干的质量急剧减小,因此这个部位对拳力形成的攻击冲量MV的贡献急剧减小了,而对T的大小影响的作用明显增强.
由拳力公式F=MV/T我们可以知道胳膊质量M比较小,但是速度却比躯干快的多,更为重要的是由肩带肌肉所驱动的上臂是最终形成拳头攻击的速度的一部分,而当拳头打击到攻击目标到被攻击的目标达到弹性变形极限而最终受力的时间和拳头的攻击速度有关,即T=S/V这里的V为拳头的速度,因此加快拳速可以有效的减小T,进而由F=MV/T可知,我们可以获得更大拳力F,
因此对于肩带的肌肉要求是要争取打出更快的速度来,这里速度是占更重要的地位的,在肩带肌肉力量一定的情况下,由A=F/M可知,减小胳膊的质量可以明显的增加胳膊的加速度,从而可以最终获得更大攻击冲量速度V,所以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很多拳王他们的胳膊并不粗,但是却可以打出比肌肉发达的健美运动员更重的拳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减小了胳膊质量后而获得更快的速度,因为胳膊的力量增强和更快拳速对拳力的贡献,显然后者更重要.这里我要对各位拳友们的建议就是,你们就是要力争打出快拳来,并且没有必要练出来肌肉发达胳膊,能保证住快是第一位的,其次,你的胳膊的肌肉还要保证在打中对方身体瞬间能保证住蹦紧,承受住拳力打到对方后反作用力而不发生位移,进而使自己的身体构成对拳力的缓冲,增加T使拳力F变小,只要能达到不构成对拳力缓冲的要求就足够了,练的再强壮没有意义,只会因为胳膊质量的增加而减小出拳速度从而降低拳力.
5上臂:在出直拳时,我们只需要三头肌形成一个比较快的出拳速度就可以,由于击中对方瞬间,前臂和上臂形成一条直线,因此并不需要有关的肌肉崩的过紧来减小缓冲,所以这个肌肉不是很重要,只要足够驱动前臂,形成足够快的出拳速度就可以了.而我要说到太森同学的哪个力量训练有问题的可能就是这个二头肌,由于为了防止肘关节受伤,因此勾摆的肘关节都不是完全伸直的,由于前臂质量非常小,因此二头机和三头机一样显然其力量对于形成拳力并不是十分重要,但是对于打击到对手后的拳力缓冲的作用却十分重要,由于关节的力臂原因,此时要求二头机具有很大的里浪才能崩的很紧,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勾摆拳出色拳手一般都有非常漂亮的二头机,比如琼司,太勒\太森等人,而有非常重的直拳而勾摆比较逊色的麻干重炮手幽灵,是个胳膊肌肉并不发达,而由于具有非常大的身体冲量和出拳速度,而直次拳又由于上臂前臂形成一条直线,不需要非常发达胳膊肌肉的帮助上得到证实,这也是很多拳友对很多嘛干能打出重拳,而很多肌肉发达之辈攻击力欠佳疑惑的原因.
6:前臂和拳腕:由于这些在整个出拳过程中是保持静止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是要能承受住力量,并具备击中对方后迅速收缩崩紧,减小冲量缓冲损失的作用.对上臂肌肉的要求是,腕关节不会因力量不足打中对方后有移动或被挫,握拳迅速有力即可.主要应该练习腕力.
看了以上的分析,相信拳友门应该知道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对出拳的贡献了,如何发力才能获得更大出拳杀伤力了.训练也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了.
此外在打中对方瞬间,迅速蹦紧整个出拳线路上的有关肌肉,将攻击冲量尽量大转化为拳力作用的对方身上是提高出拳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比较到位的说情这方面的问题,加深理解,我不得不提出反面典型鲁伊滋同学,这个鲁同学的是体重足够大,而且其出拳基本上是整个身体前冲型的出拳,即他的攻击冲量MV足够大了,但是其却打出了与此非常不相符的棉花拳,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拳打到对方后其蹦紧效果不佳,似的自己整个身体形成了对拳力的缓冲,即T加大了,所以拳力F=MV/T并不大,即所谓的出拳不够脆,缺乏顿挫感.而这些方面作的最好的无疑是太森同学,该同学尽管的体重M不占优势,但是他的腰部转动速度之快,腿部协调发力之迅速作的非常出色使得他参与形成攻击冲量的M和V都非常大,并在击中对方瞬间很好的蹦紧了肌肉,从而打出了超级重拳;而质量足够大的巨瓦同学我们何曾看国这个老哥有什么迅速的腰部和腿部动作了,而貌似拳速缓慢的福尔曼仔细观察他出拳瞬间的躯干的移动速度是绝对不慢的.因此分析清楚了出拳的力量形成的物理原理,很多奇怪的现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从原理上分析,大腿绝对是形成重拳的主要攻击冲量的贡献部位,一个在于它的肌肉纬度保证了力量大,一个在于他可以驱动的形成攻击冲量的肢体质量,最后还在于大腿蹬地膝关节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因此形成的攻击冲量MV会比较大,这是我分析的基础.
我认为上肢过于发达没有必要,上肢的强壮程度只要足够保证在击中对方后,不会由于关节受力而发生位移,形成对攻击冲量的缓冲就足够了,过于强壮的话,回影响拳速,当然这个强壮程度如何还是要和整个身体各部位的力量配套的.
我的分析结论是,拳击是个整体运动,在整个出拳线路上每个肌肉都很重要,而且要成合适比例的发展,否则即便有的部位力量很大,在拳头上也体现不出来.至于大腿,它应该是形成重拳的主要贡献部位,在攻击冲量的形成中占的比重很大.如果出拳线路上的有关肌肉有短板,补充短板的效果比只单纯强调的练习上肢或者下肢的效果都要好.
实际上原来觉得拳击手的上肢力量应该非常重要,直到看到了麻杆型的重拳手幽灵,他的直次拳非常重,而他的体形又让感觉到他打不出这么重的拳.这启发我思考到实际上上肢的绝对力量不是形成拳力的重要原因,而整个身体形成的冲量才是.从攻击冲量的角度分析,身体上各个部位到底在出拳中起到什么作用就比较好理解了.
不能那么考虑问题,如果比如胳膊的质量不过才5公斤那么你把肌肉质量都集中在肩带上的话,你可获得攻击冲量MV就是5V对吧,而腰不可以驱动整个上身的质量形成攻击冲量,而上身的质量可能是胳膊的8倍,他的攻击冲量就是40V,当然转腰的速度V比胳膊的V要慢的多,但是不至于会差到8倍的速度,因此驱动大质量的肢体形成攻击冲量对增加拳力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同样处于更下部的大腿通过膝关节的迅猛蹬地可以使得大腿和整个上身都形成攻击冲量,当然随个拳手发力技术水平的不同,损耗也不同,但是他毕竟增加了参与形成攻击冲量的肢体质量,可以极大的增加攻击冲量的,当这个比例达到最佳的时候即损耗和增加的冲量持平时就是大腿肌肉发达程度的最佳比例.
比如按照上面的例子用大腿蹬地形成的攻击冲量就是,粗略估计下吧,大腿的质量是胳膊两倍,大腿形成的攻击冲量就是MV=40V+2*5V=50V
整个攻击冲凉MV=5V1+40V2+50V3
由于各个关节最终形成的冲量速度不同,因此这里用V加下标表示了.
所以如果轻易的否认大腿的贡献,减少掉50V3的话,将产生极大的攻击冲量损失.
上面的分析可以表明即便是腿部的力量增强使得躯干获得1的速度增加,可将这个速度乘以10加到拳速上可获得的攻击冲量增加,不在于别的只在于大腿可以驱动的肢体质量更大.
225楼
LS,拳击训练里面确实有半深蹲和窄握推的练习,以提高耐力为目的,其实拳手12个回合都在处于曲膝虚步的站立姿势,而且还要移动跳部,所以股四头和跟腱耐力很重要,你要视频的话我一时也拿不出来,但是肯定是有的可能你对有些情况不了解,其实纽腰的力量也是来自腿的,你以标准的拳击侧身姿势站立,你前面的一条腿往后顶,后面的一条腿往前顶,使你的髋部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你纽腰力量的一半来源,腰部力量更多的是起到固定上半身的作用,并没有多大的移动距离,你坐凳子上去纽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有一点你说对了,拳击手的腿部力量要求是不高的,主要是耐力,但腰部的力量要求也不高,负责爆发力的部分是胸肌和三头(直拳发力)
其实和个正常人相比拳击手腰能粗多少呢?比正常人腰细的我能说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