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城县在陕西历来就多出有才之士,且当地居民生活富裕,历史上更盛,蒲城早期共有大小宝塔八座,说明当地人就肯乐善好施。民风淳朴,位于现在蒲城县城文庙后的崇寿寺诸佛舍利宝塔,俗称“北寺宋塔”,就是又当地富商王信出资修建的,现在是寺毁塔存,
在古代所有的寺庙以及其所有建筑都是由僧人化缘修建而成的,北寺宋塔当然也不例外,据北寺塔后的小庙内所存碑石《崇寿禅院修十二劫塔记》中记载;“延兴村太原王君,名信,虽广田产,不乐耕锄,维好商贾,益丰富焉。会一日,本县崇寿寺院僧景深至,以北塔事细陈于君,君遂然之,于是,命诸弟侄俱来左右,曰:吾一生行商,南北四塞,东西两京,风霜寒暑,曾无避焉,迄今四十余载矣……。今兹僧来化修塔,为万载不朽缘事,我故呼汝等议之,欲办一劫之费何如?诸子欣然从之。因询其僧‘一劫之费,能须几何、’曰‘须五万金可就’结果这个王信自己一个人出资五万金(五万两白银)把塔给修了,是王信和塔一起流芳百世。真应了那句话,好人有好报。比现在的一些名人拖裤子出名光彩多了。
我到蒲城时天色已经见晚,匆忙找了家宾馆住下就开始去街道找地方吃饭,我有一习惯,不管多累,晚上都喜欢抄几个菜,喝点小酒才会舒服,而陕西黄土塬是以面食为主的,所以出了宾馆就信步向西走去,这里川菜馆的确不是太多,没走几步饭店没有找到,到是看见一大型广场。广场上男男女女成堆,有唱秦腔的,还有跳舞的。走路的,聊天的。五花八门,看样子这里已经成为蒲城县人民饭后休闲的一个好去处了。
在广场的北边就有一坐宝塔,在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看情形这里就应该是蒲城县的“北寺宋塔”了,北寺宋塔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青砖砌成,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现高三十八米(原塔高45米)基层面积十平方米。第一级塔身南面开一券门。第二级北面中嵌一块石牌,刻“诸佛舍利宝塔”六字。第二级起,每级四面均有三间方柱、斗拱,有的两柱之间还多一斗。自七级以上,均有柱无斗。斗拱以上为横梁、牙子及迭涩出檐。第一、二级迭涩均为十三层,以上各级逐渐有所减少。塔身各级均有券门,多为两真两假,虚实相间,也有一级只有一孔真券门的。券门两边饰卧式横窗,九级以上无横窗。塔身每层檐角,原来悬挂铃铎,遇风响动,声闻全城。可是在好看也赖不起肚子叫唤的厉害,只能匆忙离开,去找地方吃饭。
第二天起个大早,就去参观这一宝塔,结果去的太早。还没有开门,进不去,就只能先饶道前面,去看蒲城文庙和大名鼎鼎的蒲城六龙壁,蒲城这里什么都好。缺点就是吃饭困难。这也和陕西北方的生活习惯有关,在陕西很多地方一天是吃两顿饭的,所以早点在这里并不受欢迎,当然卖早点的就不多了。
我尽量磨蹭时间,好不容易才熬到了9点多。跑去崇寿寺,谢天谢地总算开门了,看庙的是个老头,对人热情,一再嘱咐我注意安全,并热情的给我介绍了北塔的一些历史,可是我的心早就已经飞进塔内,他说的什么有很多都没有记住,应该说就没有用心去听,怎么会记住那。飞步就向塔顶冲去,塔内光线不是太好,但是还是可以看的很清楚,北塔因为比较秀丽漂亮,肚子内肯定就小巧了,在塔内的木制扶梯直上直下,角度比较陡,上下是有些危险,难怪看门的一在告诉我。不过这对我这常年户外的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一路欣赏,一路爬。看到有门洞的。我就钻进去。包揽一下蒲城的街道美景,每层门洞所开方向不一,高低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就千秋万变,美不胜收,
经过半小时的攀爬,总算到顶,也和上来的时候门口的老师傅说的情况一样。不让上去的。不让上也是为了大家好,现在的北寺宋塔顶是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地震的时候把塔顶给震塌了,当时蒲城共有八座宝塔,除蒲城的唐朝南塔以外,其余的宝塔多折裂,只有北寺塔完好无损,可见这北塔修的有多结实,也反映了蒲城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塔顶的出口已经很小了,也仅容一人通过,塔口用铁条加固,上绑以带刺铁网。看了很久。确定没有办法上去,只能放弃,一步一回头的走下塔来。
出了塔门。我和平时一样,先是绕塔一周,然后眼睛落在了塔前的两个石头狮子上,其中西边的狮子已经损坏严重,有半边都不见了,狮子两边是几通石碑,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的一切都是老物件了,实际上这里还算不上是个庙。就是在塔的四周切了围墙,院子并不大,但是清扫的干净卫生,院子里栽了几颗树,整个就一门房,别无它物,显得简单了些。
回头和看门的老师傅聊天。他很健谈,对蒲城的变革知道的很多,可以看的出是个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他对我讲了很多当地的风俗,还有有关北寺塔的一些故事,很是热情,让我想起了大荔的人来。这里的人真的要好很多,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我现在很难在记起他姓什么,但是一个人我永远会记住,那就是蒲城人,从这个老师傅身上就可以看出蒲城人个个都是好样的,在这里再道声谢谢你,蒲城人。
出了院门,对面房沿下胡乱扔着好多石刻,还有一些石碑,随便拿脚擦了下,就可以看的见是清朝题刻落款的古物,看样子当地真的不却文物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