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瑄璞短篇小说《那人》:国风遗蕴,思无邪

国风遗蕴,思无邪
——周瑄璞短篇小说《那人》
阿探
读完周瑄璞的短篇小说《那人》(《芙蓉》2021年第2期;《小说选刊》2021年第3期),脑海了泛起三个字:思无邪。小说确乎有着回归“国风”叙事的起底震荡,有着洞穿隐秘内心、交付生活以“真诚”的至诚相感,更有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至境之追求。文本的表达与追求上完全符合孔子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思想情感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崇高性,理性而适度,这本身体现着“仁”的全部内涵,也是周瑄璞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尊重与关爱。
“那人”即是“伊人”,是那个给予习惯性麻木生命以悸动的异性,是本无沉浮生命的神奇“艳遇”,无异于一次生命的重生酝酿。小说聚焦了中年男人建勋登机前一段温馨而隐秘的驰思,对心中的“那人”美好记忆的重温。建勋不是什么重要重大人物,不过一个来自农村的粉刷工,周瑄璞通过他富于幸福感的对生命中“红颜知己”的魂牵心动,为读者展现了艰辛生活之上的隐秘心灵及情感寄托,这无疑作为普通人被生活所长久遮蔽的暗流涌动。所谓“那人”,对更多的人来说,无疑是可遇不可求的红尘知己,是颠覆戏仿的来自生命本身觉醒的真实存在。或许,生命不仅仅是劳作与奉献,生活更存在着物质化之外的精神的一面,更是一种缓解物质压力的稀有精神自舒空间。
作为以粉刷为业的中年男人建勋,早已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于家庭,交付于轮回式的粉刷业务,交付于对来来往往平常日子有力的托举。作为芸芸众生一员的他,原本生命被岁月打磨成了机械与麻木的应对,却不曾想一单工期6天的粉刷业务——清爽而善解人意的女主家,重新唤醒了他的生命意识。短短6天的相处,使他终于明白,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承担,还有更珍贵的存在——精神的愉悦。他终于发现了从未有过的发现:生命需要异性倾听者,需要与异性无拘的交流,而这一切在自己妻子那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心中便有了“那人”,有了“那人”永驻的空间。建勋遇到“那人”开始了更有劲头的生活,他的这一发现与省悟,无异于安娜发现貌似幸福生活的自我生命缺失,无异于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遇到《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的情感重生,无异于桑菲尔德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发现简?爱与他而多年来所接触女人的不同。甚至对于没有不曾体验过“爱情”为何物的建勋而言,这一切无疑是枯木逢春的真正爱情的萌发,甚至是依赖于网络时代的不曾有过的“触电”。妻子只是相依过日子的人,而“那人”却是可以对其无话不说的人,心有灵犀的人。
从此后,建勋的心灵深处永驻了“那人”位置与空间。正如歌曲《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我和你
在一起/在一起 的甜蜜/这份爱 会埋在我心底/我和你相爱网络里/爱来爱去
都变成回忆……”,建勋将“那人”藏在心底,带到了他粉刷工作的时时处处,这是一份纯澈纯粹的情感和爱意。周瑄璞细腻的笔触,透视了建勋隐秘的情感内心世界,甚至选择了柳永式古典递进的表达,分明是自己在强烈的思念“那人”,表述出来的却是他关于“那人”孤单身影的想象。从六天粉刷活路进行的追溯,女主人在饮食上的关切,活路完工后的微信交流,直至对两人关系走向的深度纠结及理性淡化,周瑄璞落笔于日常叙事,精雕于真切灵魂动影捕捉,淤积了炽烈与平复的精神炼狱,从总体考量,我们依旧能真切感受到建勋内在的精神愉悦与幸福满满。
周瑄璞将叙事时空压缩与登机前的一瞬间,无疑是表达力度的设置与强力支撑。登机前想给“那人”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的念头,看上去是一种浅薄的“炫耀”,但在建勋内心来说却只是与“那人”分享日子步步高态势,分享一份由衷喜悦,对未来的信心。对于小说文本构建而言,周瑄璞旨在表达一份纯澈纯美情感的所升华的高度与浓度,甚至短暂的叙事时空提升了这份情感的浓度。建勋情感的高度在于,发乎情止乎礼;浓度在于时时处处挂怀于心,永远守望。真切是文学的最高表达,《诗经?国风》正是因着这样的质地而流传数千年,周瑄璞的短篇小说《那人》,正是国风遗蕴之思无邪,是普通人隐秘情感世界透视与直陈。“那人”即“伊人”,是每个人心中的情感寄意之所,是物质挤压之下值得永远珍惜的精神自舒空间。
尽管这空间永存于人的内心深处,却时时处处温暖着人们的人生旅途,它陪伴着每一个平凡者,去直面重负不堪的生活,伴随着人们走向高远。小说结尾,“建勋将把那人,带入机舱,一起飞向高空”,周瑄璞再一次确立确认了这种特殊情感的纯澈与高度。在坚质如铁的时代里,能遇到并拥有一份古典式的情感空间,无疑是一种幸福永存的昭示。作家对生活交付真诚与发现,也在于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