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化力
——读《羊在山上吃草》
雍小英
晨光普照,穿林越雾,草尖上露珠闪闪。通体洁白的小羊儿在山坡上悠闲的吃草,牧羊人看着羊儿被晨光沐浴成一尊慈悲的佛。一切都静静的,空气里满是湿漉漉清甜的草木味儿。你一定被这娴静的自然之气清洗了吧?这是自然美的感染力,是宁可小说《羊在山上吃草》营造的天人合一境界。山上杀人掠货的土匪在山下村民美丽村姑翠翠的感化下,放下屠刀洗心革面皈依秦岭的山山卯卯,做了良人。杀戮、掠夺、嫉妒、情色等为祸人类的邪恶在大美面前都无以立足,其唯一的出路就是返璞归真遵从人性本源的良善。羊可以悠闲自在的吃草,人可以与大山和谐共处,人与自然是一个笼罩在佛光之下的完美世界。这就是作家宁可的良善之心,是他的慈悲情怀对这个看似规则遍地实则毫无规矩可言的世道给予的厚望,或者给为患人民的作恶者指明的出路。这愿望何其美好!
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佛”的化身,她纯洁美丽不染尘埃,恍如秦岭山里的一株仙草。小说进程中,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大篇幅描述,翠翠在小说中没说一句话,但是读者却感觉到她的灵气、思想无处不在。她是超越凡尘俗世的圣灵的存在。作者把这个主角放置在俗世间的时间很少,她在俗世间的活动仅仅只是通过她的青梅竹马的仰慕者农民杨二柱,以及土匪头目对她的侵占引出来。杨二柱在土匪进村时傻了眼,无能为力保住翠翠的圣体,可是土匪头目却在对翠翠的侵占下清洗了灵魂,解散了队伍,独自做起了佛门守护者。翠翠的落脚地是秦岭深山中被土槐树环抱的小寺院。这个小寺院因为化身尼姑的翠翠,变得神秘神圣,月光下盛开的洁白的槐花如闪动着神性之光的精灵,把小寺院装扮成最纯净、最神秘、最圣洁的佛境仙地。在这里,人世间的一切邪恶被彻底消融,土匪头目甘愿充当忠实的护法,杨二柱甘愿一辈子守着一只羊沐浴晨光暮霭。人与山,羊与人,佛与自然都没有了界限,“美”到最后成“佛境”。
小说有两处大空白,值得读者朋友去填补想象。这是作家的灵机留白,给小说制造了莫大的玄幻氛围。土匪头目从翠翠屋里出来,流淌的血与门外燃烧的火苗封锁了翠翠的房子,把翠翠和村民隔成两个世界。混乱中土匪头目提着血淋淋的大刀离去,村民包括杨二柱却无法进入到翠翠的房间。等到火焰熄灭,人们进入到房间时,却早已不见了翠翠的踪影。这是留白之一,作家把凤凰涅槃的意境巧妙植入小说中,使得小说充满神秘气质,同时又具备了武侠小说的性质。屋内发生了什么,在人们犹豫恐怖之时,翠翠和土匪头目一起完成了人性的大彻大悟,归隐深山修道成佛。第二处留白,是通过杨二柱的视觉来完成小说叙述。杨二柱在翠翠失踪后找遍了秦岭的山梁沟壑,却在一处山包上看见土匪头目在祭奠一个小坟,他掘开坟墓只看见半只干瘪变形的乳房,后来他远远地看到尼姑身份的翠翠一身宽松道袍下一只乳房平下去。翠翠少了一只乳房,这是翠翠和红尘俗世的彻底决裂。土匪头子对这只乳房的坟墓如此呵护,是一种忏悔思过呢,还是一种怀恋和不舍?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这样干?这是作者留出的第二个空白。这期间一定有十分曲折离奇的故事,方能使得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能够大彻大悟从善至此。当然,这只被埋葬的乳房也可以看着是土匪头目对过去的彻底埋葬。翠翠用自身完成了对作恶者的度化,她在小说中完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小说的构思打破了常规,通过和评论家谈话构思小说故事,来完成小说叙事。这个形式比较新颖,读者更有一种丰富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