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模式
(2014-04-14 12:34:38)
标签:
教育杂谈 |
当前,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对课堂教学模式消极应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学校或教师则照抄照搬其他学校、其他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或者稍加改变就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并有效推行课堂教学模式?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
一、“教学有法”,课堂教学可以有模式
在这里,“法”就是指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往往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人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段论教学模式。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反传统学派代表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创建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语文教学为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过许多教学模式,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欧阳代娜的“预习、质疑、点拨、解疑、总结、运用”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阅读教学程序”,还有黎世发综合性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近几年的有“认知模式”、“语文教学管理化模式”、“双主体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各有特点,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可见,教学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否定教学模式就是否定教育规律和教育思想。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教学思想或理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具体的教学行为框架,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模式就像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从不会教学到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就会日臻精彩精彩。
二、“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不可模式化
钱梦龙、魏书生等教育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真理”,也没有成为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样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们的课堂。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把握齐画的神韵,并不是刻意的临摹,要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绘画如此,教学也如此。
无论是名校,还是名师,他们的教学模式,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学习的状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比如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是在他们当时学校薄弱、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教师教学水平不甚高的状态下的一种变革,有他们这种教学模式独特的生存“土壤”。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和不同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水平,推行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有区别的。模式无用论、模式万能论、模式唯一论、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课程教育理论。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功能,也只有一定的功能。每位教师应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
三、“贵在得法”,学习借鉴教学模式要方法恰当
“得法”就要求我们去冷静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于名校和名师的教学模式,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自身实际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学习其中所蕴涵的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学;学习其中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教学流程,用于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用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所特有的“模式”。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必须经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创新—构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