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科学”一词是日本人对science的翻译)

(2012-11-07 16:48:45)
标签:

中国

名词后缀

赫伯特·斯宾塞

教育

图林

分类: 玩英语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科学”一词是日本人对science的翻译)

 

science[5saiEns]n.科学, 自然科学, 理科(sci+ence

science这个单词是由拉丁语词要sci和名词后缀-ence构成。

大家再熟悉一下它的弟弟就可以看出它的原意:

scient[5saiEnt]adj.有知识的, 有技巧的(sci+ent

-ent形容词后缀

sci表“知道”,相当于英语中的know

science相当于英语中的knowledge

knowledge[5nClidV]n.知识, 学问, 认识, 知道, <</SPAN>>学科(know+ledge

-ledge名词后缀

==========================

knowledge,information,learning,erudition,lore,scholarship的比较

 

These nouns refer to what is known,as by having been acquired through study or experience.

这些名词都是指已经了解的东西,比如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的。

 

 Knowledge is the broadest;it includes facts and ideas, understanding, and the totality of what is known:

 Knowledge 含义最广;它包括事实和思想观念,对事物的理解和已知事物的总体:

A knowledge of Greek thought and life, and of the arts in which the Greeks expressed their thought and sentiment, is essential to high culture” (Charles Eliot Norton).

“对希腊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及希腊人用以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的理解,对严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查尔斯·艾略特·诺顿)。

 

Science is organized knowledge” (Herbert Spencer).

“科学被组织起来的知识 (赫伯特·斯宾塞)。

简化一下是不是就是:

Science is knowledge 科学知识

 

Information is usually construed as being narrower in scope than knowledge ; it often implies a collection of facts and data:

Information这个词,人们一般认为它所指的范围要比knowledge 窄;它经常指事实和数据的总和:

Obviously, a man's judgment cannot be better than the information on which he has based it” (Arthur Hays Sulzberger).

“很显然,一个人的判断不可能超越作为这种判断基础的信息” (阿瑟·海斯·舒尔茨伯格)。

 Learning usually refers to knowledge that is gained by schooling and study:

 Learning通常指通过上学和研究获得的知识:

 

Learning is not attained by chance, it must be sought for with ardor and attended to with diligence” (Abigail Adams).

“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必须热情地去追求,努力地去获得” (艾比盖尔·亚当斯)。

seek for v.寻找, 追求, 探索

attend to v.专心, 注意, 照顾

 

Erudition implies profound knowledge,often in a specialized area:

Erudition暗示深奥的知识,通常用于特殊地方:

erudition[7eru:5diFEn]n.博学(erudit(e)+ion

erudite[5eru:dait]adj.博学的(erud+ite)

e-=ex-,表“外,出”,请复习excuseexitexport

rud源自rudis [粗鲁的,没受教育的]

rude[ru:d]adj.粗鲁的, 无礼的, 猛烈的, 残暴的, 粗鲁无礼的(rud+e

 

Some have criticized his poetry as elitist, unnecessarily impervious to readers who do not share his erudition” (Elizabeth Kastor).

“有人批评他的诗是精英主义的诗歌,那些没有他那种学识的人根本看不懂,这完全没有必要” (伊丽莎白·卡斯特)。

 

 Lore is usually applied to knowledge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that is gained through tradition or anecdote:

 Lore通常用来指通过传说和轶闻获得的关于某一专门方面的知识:

Early peoples passed on plant and animal lore through legend.

古代的人通过传说把他们知道的关于动植物的知识传给后代。

pass on v.去世, 传递

 

Scholarship is the knowledge of a scholar whose mastery of a particular area of learning is reflected in the scope, thoroughness, and quality of his or her work:

Scholarship是指一个学者的知识,他(她)对某一专门的学术领域的理解可在他(她)著作的视野、深度和质量中得到反映:

 

a book that gives ample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scholarship.

一本充分显示著者学术水平的书

give evidence of 证明

 

==================================

如果我们了解sci的含义,再学习omniscient应该不难:

omniscient[Cm`nIsIEnt,-`nIFEnt]adj.全知的, 无所不知的n.

无所不知者, []上帝(omni+sci+ence

omni-[5RmnI]表示“全部, 总”之义

omnibus[5CmnibEs]n.公共汽车, 公共马车, 精选集adj.综合性的, 混合的, (包括)多项的(omni+bus)

 

science前面加上前缀con-就成了conscience

conscience[5kCnFEns]n.良心, 道德心, 良知(con+sci+ence

according to one's conscience 良心

have a bad [guilty, an evil] conscience 有愧于良心, 内疚

have a clear [good] conscience 问心无愧

 

有人说: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科学迷信或技术疯狂时代。

我以为,随便说别人迷信的人往往是真正的迷信——科学迷信。他们凡事没有自己的判断,而把一切都寄托于权威的科学论断上。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superstition

superstition[7sju:pE5stiFEn]n.迷信(super+stit+ion

源自 superstes  superstit- [站在…上面]

 

维基百科上关于“迷信”的解释:

迷信(英语:Superstition)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错误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

特别推荐大家经常看看《神秘的混沌》: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cyNjE2MzMy/v.swf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图林和别洛乌索夫的观点是正确,但他们在世时都被当时的科学权威判断为“违背最基本的科学常识”。

正如大英帝国贵族式的傲慢与专制在上世纪50年代摧毁了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图灵一样,苏联的邪恶专制政体也摧毁了上帝赐给人类的另一个解开生命之谜的天才鲍里斯·别洛乌索夫。

失去了天才的指引,导致人类在生命科学的黑暗中摸索了整整半个世纪,直到不久前才重见隧道尽头的光明。

 

建议大家再读一读下面的内容:

资料源自《从近代科学主义到伪科学——兼谈“西化”中医和“结合医学”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科学最早的含义,即“知识”。所以,源于西方的“知识就是力量”之说,其实是对“科学”价值的最普遍的表述。今天如果换一个提法,那么“知识就是力量”,也可以称之为“科学就是力量”。当然,人们认识客观实在的理性知识,也包括技术(技艺)和经验。因此严格地讲,真正揭示客观实在的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称之为科学。所以台湾学者苗力田先生在翻译《形而上学》一书时特别强调:科学是目的的,技术是手段的。也就是说,科学是以为认识事物的真理为目的的理性求索;而技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它只是科学前提下的功利性运用的手段。

与亚里士多德同一时期,在中国的《礼记·大学》里,科学称之为“格物致知”。其原话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对致知的含义及过程注解得极好,他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可见,“格物致知”所获得的“欲其所知”,与亚氏的知识原本一样。进而言之,既然求知是人的天性,那么科学原本没有任何迷信和神秘可言,它只不过“物格而后知至”的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已。在清代后期的外来文献翻译中,西方文献中的“科学”一词常被译为“格物致知”。在东方,首先把中文的“科学”二字用在外来文献翻译中的,其实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面临着不断涌进的门类繁多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日本人取“分科之学”的意思,发明了“科学”一词。这的确是日本人在灵活理解中文原意的基础上,颇有智慧的翻译。

第一位将“科学”二字直接用在中国的,当推严复先生。他在翻译《物种起源》一书时,将过去用作“格物致知”的地方,全部改为“科学”。从此,“科学”一词便成为源于中国的文字,渗透着日本人的智慧,重新回到了中国,却颇具西方现代意味的词汇了。如果再把“科学”与“知识”并列起来看,则“科学”二字就变得既朴实无华而又绝无神秘色彩了。严复对科学和技术的解释说:“学者,考自然之则,定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则,求可成之功。故学主知,术主行”。这一说法,与亚氏的观点是完全相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