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20-04-27 10:16:24)分类: 道 |
【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问,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问,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天地不仁:仁,即儒家所谓的爱,这里特指私爱、偏爱。天地不仁,是指天地 无所偏爱。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时使用。
橐龠:风相。
屈:竭、尽。
多言数穷:多言,意指政令繁多。数,为“速”的假借字。穷,碰壁、行不通。 多言数穷,是说政令繁多,则会加速败亡。
守中:持守虚静的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
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慈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其实就像一个风箱,不动的时候,也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但这虚空的世
界,一旦动了起来,就会生生不息,永不枯竭。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 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到了本章,突然笔锋一转,提出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段惊人之语,致使后世众说纷纷, 各抒己见。有的人就曾怒斥老子为“阴谋家的鼻祖”,有的人指责老子“鄙夷儒家, 薄视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视为知识的伪装。
然而,讲“道”的老子说的“不仁”就绝不会是儒家所说的那个人性的“仁义”。 他说的“天地不仁”,是说天地对世间的万物,都是无心仁慈、无意偏爱的,都是一 视同仁的,这表达了他自然哲学的万物平等的思想。他在这里提出“不仁”,也是表 达他的法治思想。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
理解本章需要搞清楚两个关键词,首先的关键词就是“刍狗”。《庄子•天运》:“夫 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
苏者取而爨之。”刍狗是古人用谷草扎成的 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刍狗虽结草而成, 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 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礼已毕,刍 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纸草了, 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践踏。而“刍狗” 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祭祀前它很尊贵, 而祭祀之后,就随之被人拋弃,成为最低贱 的东西了。刍狗最典型地表现了贵贱不过是 一念之间,其实还不就是一个东西。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橐龠”。橐龠:用手 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也。众所周知风箱 不动时,不会吹出一丝风来。但只要给予它
动力,它的风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
地之间,好像风箱一样,中间虚空而没有曲折处,一推一拉,一呼一吸,循环运动,层
出不穷。这是天地法道自然而然。善为道者正应效法天地,不可徒于语言文字求之, 反而自速其生命之穷困,不如守持虚静无为于心中,而任其自然而然。“橐龠之中藏 造化,虚无窟里隐乾坤;虚受虚动神为用,忘言守中自有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是治理国家的时候政令繁多、朝令夕改,反而更加 使人困惑,更加行不通,会加速失败,不如持守虚静,不如保持虚静。暗合了当今市 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大政府、小社会”要求。天地之间好似橐龠,空着的时候,能够 保持可以作为的状态。鼓动的时候,则能充分发挥足够的效果。
强项令
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 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 还是控制不住局面。最后,光武帝刘秀百般无奈,决定任命年巳六十九岁的董宣做洛阳 令。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 姐姐。这位公主仗着自己和皇 帝的姐弟关系,豢养着一帮凶 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
为非作歹,横行无忌。
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 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 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 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地方官 不能到这个禁地去搜捕,急得 董宣寝食不安。没有别的好办 法,董宣就派人监视湖阳公主 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 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过了几天,湖阳公主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虚张声势而巳。于 是有一天,湖阳公主带着这个杀人恶奴出行,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的人发现。派 出去的小吏立即回来向董宣报告说,那个杀人犯陪乘公主的车马队伍走,无法下手。 董宣一听,立即带人赶到城内的夏门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湖阳公主坐在车上, 看到这个拦路的白胡子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那个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形势不妙,就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 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仰起脸,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 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 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 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治罪,何况是你 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做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 法外!”董宣一声喝令,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 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湖阳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颤。死了个奴仆, 她倒并不十分痛心,可是在这洛阳城的大街上丟了这么大的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 气!
她顾不得和董宣争执,掉转车头,便直奔皇宫而去。
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 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怒形于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视公主,这不等于 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便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要当着 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他对光武帝叩头说:“请允许我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处死 我吧!”光武帝十分恼怒,便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这时声泪倶下,却又十分严肃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才使汉室再次出现中 兴的喜人局面。没想到今天却听任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有人想使汉室 江山长治久安,严肃法纪,抑制豪强,却要落得个乱棍打死的下场。我真不明白, 你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 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 还用什么办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说着,便 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光武帝不是个糊涂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 法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 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 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这 个头不能磕! ”
光武帝只好向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
两个小太监照办。这时,年近七十的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认罪。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动。
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不出这口气心里憋得慌,便又冷笑着问光武 帝说:“嘿嘿!文叔(光武帝的字)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 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不敢驾驭了呢? 我真替你脸红! ”
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着说:“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 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你说对不对呀?”
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 ”
光武帝从心眼里喜欢董宣那股子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虎气、牛劲儿。为了对 他嘉奖和鼓励,他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三十万赏钱。董宣把这一笔赏金全部分给 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从此,“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整个洛阳 城的豪强、皇亲,没有一个不怯他的。经过治理,洛阳的社会秩序得到好转。据史 书记载,当时洛阳有一句民谣说:“袍鼓不鸣董少平。”袍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 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有人敢违法胡来,也就没有人去官府门 前击鼓鸣冤了。
从董宣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道”之下,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统治阶 级只有放弃特权,与民众保持平等,才能使天下安定,否则其统治地位必将发生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