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020-04-26 14:18:42)【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不尚贤:尚,崇尚、看重。贤,有才能的人。
不争:不争夺功名利禄、权势地位。
不贵难得之货: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即不珍 视稀罕的器物。
不见可欲:见,同“现”,显示、显耀的意思。 可欲,指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不见可欲,即不显 耀那些能够诱发人贪欲的东西。
虚其心:简化人民的头脑。
弱其志:削弱他们的意志。
为无为:前一个“为”字有做、实行之意。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亦即以 符合自然的态度去治理人民。
不标榜奇异的才能,就不会使人民为此而争名夺利;不把珍惜昂贵之物看重,就
不会使人民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就不会扰乱人民的内心。
因此,对于圣人来说,他致力天下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净化人民的内心,满足百姓基
本的温饱需求,削弱人民的欲求,增强人民的体魄。总要使人民不怀有成见、不心生
贪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任意妄为。遵循“无为”的原则,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最为 全面的治理。
第三章是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人世间的治道的发 挥。这章的文字,明白畅晓,都很容易懂得,很好解释。但也是 争议最大的《道德经》篇章之一。老子之时,各国的诸侯,为了 争地称霸,不惜任何代价来网罗天下才能的智士。凡是才智之士, 便统称为“贤者”。而这一类的贤者愈多,则天下的乱源也就愈难 弭平。所以他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弱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等观点,但今天 被许多人认为是典型的愚民主张。对此似乎是仁者见仁,读者宜 结合实际,辨证分析,莫要简单盖棺定论。
对于人才,首重其德还是重其才,无数的大小腐败案例可以看见,有才无德者, 造成的祸害更大,他们可以巧取豪夺,变本加厉,成为社会发展的毒瘤。使社会价值 观扭曲,公平正义沦丧。历史上,每当在乱变时代中的社会,所谓道德仁义,这些人 伦的规范,必然会受影响,而惨遭破坏。相反地,乱世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活跃, 豪杰纵横四海,民生却一片凋蔽、凄惨景象。所以有名言道:需要英雄的年代是不幸 的年代。作为一个心怀天下、学识渊博的智者,老子看到的太多了,心忧万民的老人 怎能不发出沉重的感叹呢,这个世界不必有太多野心和欲望,大家都安贫乐道,倒也 是一片清平安宁的好世界。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不太可能看到现代文明的曙光,他提出的“不尚贤”、“常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等主张也难以摆脱愚民的嫌疑。未免也失之简单, 究竟是不现实的,实现不了。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曾在殿前烧毁贡献来的巧物,并且 下了诏书,“奇技、异服,典礼所禁”。敕令内外臣民,敢有再犯此禁令的,便是犯法, 有罪。历来对奇技淫巧、精密工业以及科技发展的严禁,大体上,都是效法司马炎这 一道命令的精神。因此,便使中国的学术思想,在工商科技发展上驻足不前,永远停 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的形态上。但老子毕竟没有权力,他只是提出他所能想到的 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过于消极,就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乱象,一些地方往往简单地 颁布一道禁令,一刀切地禁止,管理是好管理了,但可能百姓生活就受影响了,如果 是两害相加取其轻的权宜之计也可,但要变成一种管理思路就不好了,应该多倾听民 间疾苦,拿出智慧,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严复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 骨所以自立而干事。”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 主张,应该对老子上述主张痛加以批判才是,但严复取老子主张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发挥。所做正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纣王象箸
商纣王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并没有荒淫之象。他勇武过人,曾亲自率领部队攻伐边疆部族,屡立战功,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臣子们都以为他是个明君。
有一天,纣王在朝堂上与朝臣议事之后,拿出了一双象牙筷子,请群臣观看。大臣们看了之后,觉得这双筷子做得精致大方,颇为美观,都赞不绝口。但是,其中有一个人看了这双筷子之后,却吓得目瞪口呆。其他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只见他面部颤抖,就是说不出话来。
这个人,原来就是商王朝的重臣——纣王的叔父箕子。群臣退朝后,有些与他相交甚好的大臣便去找他询问缘由。这时箕子才对前来求见的大臣们说:“这双象牙筷子做得确实不错,可是我却担心纣王会因为它而变坏。”众人十分不解: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因为一双象牙筷子而变坏呢?
箕子这时才向大家说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象牙筷子肯定不会放在铡这样的土制的器皿上,必然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杯子不可能会以豆子豆叶这样的普通蔬菜作为食物,那么食物必然是牦牛、大象、豹子幼崽这样的珍馐佳肴。吃牦牛、大象、豹子幼崽肯定不会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绫罗绸缎的衣服无数,房子做得很大,台筑得很高。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人们就会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并且进行斥骂,他就会对反对者进行镇压,他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残暴。到了那个时候,咱们还能站在朝堂之上吗?”可是众臣听了,都不以为然。箕子见别人都不理解,就没再说什么,只是不断地摇头叹息。
事情果然不出箕子所料,没过几年,纣王就建造了“肉林”,肉悬挂其中。旁边还设上炮烙,用以处罚囚徒以供他取乐。他还修了一座很大的池子,里面蓄满了美酒,他就与宠妃妲己在此饮酒作乐。群臣时常进谏,他渐渐感到了厌烦。后来他大加刑戮,杀死忠臣比干,并使得微子出走,箕子装疯,弄得群臣归周。纣王由于暴虐无道,最终在周武王的讨伐之下丟掉了江山,自己也送了性命。
一双象牙筷子,最后竟然断送了江山,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老子所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实际上就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诫。
玩物丧志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以后,周边的小国都前来朝拜,并且携带许多的特产和珍稀的礼物。其中有个西戎国国君,送给周武王一条獒犬,这条獒犬身高四尺有余,尾大毛丰,能解人意,体格威猛而且善于与人搏斗,与当时中原的犬种大不相同,很是珍奇,周武王于是很高兴地收下。
武王非常喜爱这条犬,每天都和它形影不离。当时担任太保的召公,恐怕武王玩物丧志,于是就想办法劝谏。
有一天,他面见武王。对他说:“现在天下都归附于您,别的国家无论远近,都拿自己最好的东西向您进贡,这固然是由于您的圣德,但是,这些玩赏之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关键在于人的德行。没有德,物就不值钱;有了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英明贤德的君主,不应该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一个人如果把别人当成玩物加以戏弄,就会失去德行;如果把珍惜之物当成宝贝,每天玩赏,就会丧失原有的志气。犬马这样的畜生并非本地所产,就不应该饲养它,神禽异兽对于人的衣食住行来说没什么用途,也不必饲养;别国送来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要过于稀罕它。对于四方进贡的东西,最好是分封赏赐给同姓的诸侯,以表示公平信诚之意。”
武王听了以后,很是赞同召公的观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下令将所有进贡之物都分给诸侯和百官,其中就包括那条獒犬。后来,武王励精图治,与文武百官同心协力,打下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召公所言,正可以说明“虚其心,实其腹”的道理。珍奇之物,只能使人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人们会因为对它的强烈追求而迷失方向。只有拋弃浮华,减少欲念,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为目标,才能从实质上实现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