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020-04-26 14:12:20)
分类: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德经第一章 注释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第一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它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含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见,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确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道可道:第二个“道”作动词用,描述、称说、表达之意。


非常道:非,不是。常,恒常、永远。这句话以否定句形式说明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不可以描述的。


第一个“名”,也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它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称与内容相统一的意义。名可名: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呼、称谓的意思。


无,名天地之始:名,动词,命名、称呼。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母,根本、根源。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


徼:边界。


玄: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老子研究的是“道”,“道”的形而上性质确定了它的神秘幽昧、深不可测。


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也就是关于宇宙本原的门径。


二、道德经译文


简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它是无,因为它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它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题解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关注的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他提出了“道”这一概念,认为世界本原——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加之他的“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不禁让我们思量,如果老子知道今人还在为“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思维”的关联问题困惑时,也许会若有所思地淡淡一笑。


西方学者常怀疑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儒家等哲学更像是道德说教,属于伦理学范畴。但我们看到至少老子不是,他是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先贤,他朗朗上口的哲学诗中所散发出的清新,至今仍然让我们对最恢弘的巨著为之神往。老子仍然在一个人类认识的高度上等着我们。


三、道德经精髓

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所讲的“道”是什么?“名”是什么?老子所讲的“道”,就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就是整个的虚空,就是儒家所讲的无极。“道”的本体就是虚空,就是无极。这个虚空、无极,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是个空洞,没有什么东西。虚空、无极里面,蕴藏着无限的能量,蕴藏着无限的生命能源。因缘俱足的时候,就会从能量转换成为物质。物质形成就开始有形有相了。大家为了区别有形有相的物质,就开始为它命名。如这是一栋房子,这是一部汽车,这是男人,那是女人。为区别看到的有形有相的物质,所起的“名称”就是这里所讲的“名”。


这里所讲的“名”就是看得到的现象界的一切。“道”就是宇宙的本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这个“可道”、“可名”就是所有的语言描述、叙述、解释。讲出来的、写出来的,都称为“可道”、“可名”。“可道”,就是语言文字的描述,也叫做“指月的工具”。那是一张地图,是一种方便。比如说,长春市是个实际的存在,但因为长春很广大,为了帮助大家弄清楚,不会迷路,就画一张长春的地图。地图就是把长春的实相浓缩,画出来,标出地理位置,街道名称。写出来、画出来的,叫“可名”、“可道”。要知道,这个地图跟长春的实际实相,是不相等的。地图只是个方便,是个指月工具,是为了协助大家去看到实相。有时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没有看到实相,大家会在一些语言名相上面钻研、执着。


所以,很多人学道,而没有去看到实相的“道”。就在抽象的观念知见里面去修去学,不知道“道”在哪里。这里老子就讲,真正实相的存在,是实际的存在。所有的语言、文字、描述,都只是帮助我们去了解它而已。不管再怎么详细、仔细、清晰地解释,所讲的这些,包括把它落实为文字,跟“道”还不是一回事。这些仅仅属于抽象的指月工具。犹如地图再画得怎么详细,还是一张地图,一种方便,一个指月的工具。大家要透过这些指月的工具,去认清实相。实相就是实际的存在,就是“无字天书”。语言文字只是协助大家去看懂“无字天书”。真正要看懂“无字天书”,并不需要任何的语言、文字,也不需要任何的经典。


老子一开始就希望大家,不要执着在抽象的语言文字上面。如果要找到“道”,必须要看实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在告诉大家不要执着语言文字,把它变成一个道学、道家理论来研究。像有些学佛的人,把佛教里的经典,当作佛学来研究,就只在语言名相上看,而没有去看实相,这样很可惜。就好像一直在画饼,只是画,没有实际吃到真正的饼,没法充饥,肚子的饥饿,也无法改善。


如果大家把《道德经》认为是抽象的、是玄学。只是在观念知见里探讨,就没有真正看到“道”。没有真正得到它,内心里面的不安,就会继续存在。所以,第一句话老子就跟大家讲,要超越语言、名相去看实相。后面所讲的就是在描述实相。请大家不要执着在讲解者的语言名相上,要在这些语言、名相的帮助下去看到实相。


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讲解或注释《道德经》,如果没有看懂“无字天书”,没有看到实相,不管再怎么解释、注释,都无法把那个精神、神韵、核心衬托出来。只会变成是“抽象”解释“抽象”,“知见”解释“知见”,“观念”解释“观念”而已Q就像一个眼睛有问题的人,看不到外界的光,看不到实相,这时无论他再怎么解释光,都只是在抽象里解释。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看到“道”,读懂“无字天书”。这时候犹如坐在“道”之中,而且是坐在无尽的宝藏之中,我们的生命会很快乐、彳艮自在,西脱而且安心,也会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要讲最深最究竞的,就是宇宙的本体。“无”,儒家把它称为“无极”,老子就称为“无”。因为一般人看不到它、摸不到它,就权说叫做“无”。但要知道,绝对不是虚无、空无,不是空无一物。


一般会认为“无”,就是没有什么东西,那是相对于人类的感官而言的。感官所能够看到的,只是局部的、有限的一部分而已。更高深的空、能量,是我们的感官所看不到的。大家要清楚,不要因为看不到,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们看不到能量,但是能量却存在。我们越学习、越了解宇宙的奥妙,就会越谦虚。当今顶尖的科学家,就感叹宇宙实在是太奥妙了。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天文学发展到今天,对宇宙的了解还不到10%。这些科学家,越深人了解,就会越谦虚,所说的也越接近实话、实相。所以,不要因为我们不了解,就否定。老子是看到,是知道,是感触到。老子清楚地知道:道是具体的存在,只是没有显相。


所以,我们可以说,“道”是无形无相的,本体是无形无相的存在。在它没有显相时,我们只能够用心灵去感受它的存在,没办法用感官接触到它。人类的感官,有它很狭窄的接触范围,例如,在这空间中,有很多声波,就在我们耳朵所能接触到的范围之外。光波、声波、电波、能量,这些都超出我们的感官范围之外,但却实际存在着。像电视波,包括大家手机上面的电磁波,都存在。不能说因为没有听到声音,就认为它不存在。


人类要从以前狭窄的界定中走出来,需要打开心胸、打开肚量、打开视野。唯有打开心胸、打开肚量、打开视野,才能逐渐地来了解“道”的奥妙。“无”是“道”的本体,这是天地之始。“道”是宇宙的总源头、宇宙的本体,从中能演化出万事万物,演化出一切日月星辰。


为什么称“道”是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儒家《易经》里所讲的“无极”就是“道”,会演化出“太极”出来。“太极”就是有形有相的,开始慢慢出来了,叫做“微粒”——很微细的粒子。科学家、物理学家所在探讨的最微细的粒子,原子之后,发现质子、中子、电子。然后再打破,进入夸克,现在乂继续打破,发现最微细的,叫做“大强子”。科学家一直在找最微细的粒子。要知道,当粒子越微细,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越大。


科学家们很清楚,所有的物质都是从能量转换过来的。“无”是在“道”里面,是充满着无限巨大的能量,从能量中又会转换出来物质。物质出来就有形有相了,就是这里所称的“有”。也就是从“道”的世界中演化出来了。从“道”里面,演化出星云,星云再演化出太阳系。太阳系中,太阳、地球都有形有相,就是这里所讲的“有”。


有太阳、有地球的孕育,“道”,又不断地补充能量,所以,这个天地就成为了万物之母。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是地球跟太阳、还有“道”这三方面,不断地孕育出来的。这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宇宙的本体,先演变宇宙的本体,先演变出“无极”,再从“无极”中演变出来“太极”。又继续演变出地球、太阳。地球、太阳跟虚空,就可以称为“一生二”、“二生三”。有地球、太阳、“道”的配合,“三”就可以生万物了。所有的植物、动物,就这样演化出来。在这演化中,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整个“道”不断地在供应生命的能量、能源。万物就从细菌一直慢慢地繁衍、繁衍,逐渐越来越大,组织也越来越奥妙。


所有动物、植物的源头来自哪里?都是从“道”演化出来的。任何人都不例外。就算国家主席,一样也是从“道”演化出来的。我讲的是实相。有人说:“我是我父母亲生出来的。”不错!父母亲生出来,只是一个片断。父母亲本身也是“道”在养育着。出生之后,还是整个法界大自然——“道”在养育我们。出生前,就开始养育我们;出生之后,也没有分秒离开过。如果这个问题大家没有了解清楚,就不知道“道”在哪里。会错以为“道”在他方世界,就要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或是到深山里面去找“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清楚了解之后,就容易找到“道”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看到万事万物演化的源头——无极、太极、“道”,竟然是这么神奇,能够演化出万物。


越深入观察,就越觉得“道”实在太神奇了。知道“道”的伟大之后,就会臣服,见贤思齐,知恩、感恩而报恩。不知道的话,才会狂傲、我慢,认为自己很厉害、很行;成佛、成道,就为了背着一把剑出来砍别人,看不惯别人、瞧不起别人;或是认为自己厉害,要称霸武林等等。那都是观念知见不正确,走偏了!还没有真正知道“道”是什么。


我们常说,大自然、老天爷有好生之德。整个大自然、整个“道”,就这样生生不息。所以,大家要去体会“空”、“道”、“无极”的神奇。越深入去观察,就会觉得越发神奇。从“常‘有’欲以观其徼”,从现象界的这些现象,去观察它的神奇、变化,它的成住坏空、生生不息。就会知道“道”是如何运作的,“道”的特征、特性。从这些现象里面,进一步去体会到无形无相的“道”的特征、特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管刚才所讲的“无”还是“有”;刚才所讲的“道”还是“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地球、太阳是从“道”演化出来的,是“道”的显相;人、动物、植物也都是从“道”、从无形中显相出来的,这些都跟“道”有关,而且是来自这同一个源头、源流,叫做“同出而异名”。一个是“无”,一个是“有”;一个是“空”,一个是“有”;一个是能量,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没有显相,一个是显相。象钱币、铜币一体的两面,完全是一体的。显相之后并不代表就离开了“道”。显相之后并非就不是“道”了。所以,在显相后、现象界里面,一样也能看到“道”。再去体会更神奇的无形无相的“无极”的世界、“道”的世界——宇宙最高的智慧,越去深观、越去了解,就会体会到真的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真正得道、成道的人,他的智慧、他的心胸、他的肚量,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体会、所能够了解的。就像老子所展现出来的德行、智慧是很高的。他的思想跟一般大众有很大不同。我们越深入了解,身心就会越柔软。一个人懂得越多,腰就越容易弯下来,头也越容易低下来。于是那些我慢消失了,感恩之心会由衷地生起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所讲的,不是玄学、不是抽象的哲学,他讲的都是实相。老子是要协助大家去看懂“无字天书”,去看懂我们生命的实相。了解我们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了解我们生命的源头,了解生命的究竟归依处。还有,更重要的是去了解我们的心灵本质,我们的特征、特性,都是从“道”演化出来。真正了解“道”的特征、特性之后,就能够恢复我们的道心、道性。恢复崇高的道心、道性,就能开启高等的智慧。


《道德经》不是在讲抽象的观念、知见,而是要协助大家去看到实相。这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不管任何人,只是迟早而已,都想要了解、探讨的生死大事,以及真理实相,是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最重要的生命之学。我是凭着良心,从没有污染的心灵源头流露出来,把我所知道的,跟大家分享。我用心灵在讲,希望大家也用心灵来听,不是用头脑观念知见来理解。用心灵来听,才能够听出“道”的心声、“道”的心弦。当然也要放松,不要绷紧,一心一意用心灵来听,就能得到无价珍宝。因为这些珍宝,第一是你本来就有的,第二是遍一切处都存在。只要懂得去欣赏,真正能看懂,处处都可以得到滋养生命的无价无尽之宝!


四、人生智慧

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2400年前做过一篇“千古奇文”《天问》,问天、问地、问自然、问社会、问人生,问了173个问题。有意思的是,屈原的问题,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都能找到答案,尤其巧合的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屈原在《天问》中问的第一个问题。


屈原开篇问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Ping)翼惟像,何以识之?”意思是说,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演变?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昼夜未分,混沌不明,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将它认清?


老子回答说,有一种东西,是宇宙的本体,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人们无法准确地命名和描述它,我们暂且叫它“道”。“无”和“有”都源自于“道”。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从“无”的角度说,尽管世界千变万化,但总有一种永恒的无形力量主宰他们;从“有”的角度说,这种无形的力量,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总是以实有的形式呈现在世间。我们从永恒的“无”中感受“道”的微妙,从永恒的“有”中感受“道”的模样。“道”不停地变化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它内在的本质又是永恒不变的。“道”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源头和主宰。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在古代被称为“玄学”。就连老子这么有智慧的人,也不能完全把它说清楚。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爱恨离别,生老病死,功名利禄,喜怒哀乐,带给我们不尽的困惑和烦恼。


和老子同一个时代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道”对人生的意义多么重大。既然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回答屈原的“天问”,必定也能够回答我们人生的问题。明“道”,就会明白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悟“道”,就会认清世界运行的法则。这个根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人生的困惑和烦恼就可能随之释然。


那么,“道”在哪里呢?东郭子曾经问过庄子,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说:


“一定要说个具体的地方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又问:“为什么如此卑微呢?”庄子说:“在杂草中。”东郭子又问:“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回答:“在砖瓦中。”东郭子说:“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庄子说:“在屎尿中。”东郭子觉得庄子越说越不像话,越说越离谱,大概认为庄子的大脑出了问题,便再也不敢问了。


老子所说的“道”,虽然玄妙,但并非无法琢磨。正如庄子所言,“道”在蝼蚁中、在杂草中、在砖瓦中、在屎尿中,它存在于天地之间,在高山大河中,在行云流水间,在飞禽走兽中,在滚滚红尘间。因为“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源自于“道”,又在“道”的主宰下运行周转,因此,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道”就在你的眼前,你的手边,你的身体里,你的内心深处。它仿佛离你那么遥远,其实又与你那么亲近。它好像那么难以实践,一旦拥有又是那么简便易行。它看似高不可攀,当你与它携手同行时,你竟与它同样伟大、高尚。


一位英国的哲人说,杀死动物就是杀死人类自己。上天有好生之德,他把动物与自己视为一体,他与天地的道义一样,遵循天道任其自然生长。这就是与“道”同行,这就是与“道”同样伟大、高尚。


当你与自然视为一体,你就会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当你与万物视为一体,你就会珍惜所有,你就不会暴殄天物,浪费奢靡;当你与他人视为一体,你自然有了孔圣人的“忠恕”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在别人的头上,你更愿意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对待自家的父母、孩子一样,把真挚的大爱洒满人间。因为忘却自己,才会与众生一体,自己的那点私利,自己的那点欲望,自己的那点烦恼,自然会冰雪消融,烟消云散。


忘却自我,成就大我,与众生一体,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同行,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玄之又玄”的微妙所在。


五、读解心得


老子触及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即“名”。与“名”相对立的概念是“实”,“名”“实”之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名正则言顺。(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实”之争甚至产生出一个哲学流派——名家,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名家的“白马非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白马非马论”论的内容是这样:相传战国时期有个公孙龙,他想牵着马过关。根据当时国家的规定,马是不允许带出关去的,于是,守关的人跟他说:“先生,马是不允许出关的,请把马留下。”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不是马,规定只是说马不能出关,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啊!”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牵着白马出关去了。


无独有偶,在当代中国又出现了“白马非马论”的翻版,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曾经报道了一家空调厂在给安装中央空调客户的回答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央空调不是空调。并拒绝修理。


消费者一怒之下找到有关部门,后经过工商等部门的调解,该空调厂家承认了错误,上门道歉并给予修理,在媒体上收回了“中央空调不是空调”的言论,改为“中央空调是空调”。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其意蕴深邃超远,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只能说玄之又玄,仿佛曹雪芹彻悟般的感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可是我们怎样来认识“道”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知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明了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本体“无”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具体说,就是哲学、数学的方法。哲学一般并无实验基础,所有的哲学都是起源于哲学家对事物、对真理的感悟,而直接建立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数学这点上有点像哲学。用哲学、数学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明了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的意思是广大。具体说,就是实验科学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科学我就不多说了,用实验科学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徼”。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中医上有个说法叫做: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形成和发作前就治好了,这种“常无以观其妙”的功夫,我们可以在扁鹊见蔡桓公时的对答中看到。西医注重实症分析,也就是在“常有以观其徼”方面下工夫。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第一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用“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还越来越僵化),太忽视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认知,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情!


对这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一种很常见的解释方法。首先,这种解释的断句是不一样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讲究用超越功利和依靠功利两个途径来认识“道”。这样解释,应该是不对的。老子是反对欲,反对功利的。又怎么能说“常有欲”呢,更不可能在第一章提出。而且这种断句和解释很容易使人误解,体会不到老子提倡的用两种方法看世界、认知世界的本意了。


六、经典事例

孔子问礼


春秋时期,孔子苦苦研究关于礼的学问,可是始终得不出结果。后来,他听说老子知识渊博,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已经悟得“天道”,就作出决定,要拜访老子。


他到达了周朝的都城洛阳。老子见孔子来访,便主动问道:“我听说,你如今已经成了北方有名的贤者,但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已经悟得了‘天道'?"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悟得‘天道'."老子又问道:“那么,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探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说:“我一直钻研‘礼、仁义’,我是以制度教化来寻求的。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我还是没有悟到。”老子又问:“你又是如何继续去寻求的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寻求的,已经有十二年了,可依然一无所获。”老子说:“所谓的阴阳之道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言语表达不了的,也是一般的智慧所无法把握的。所以说,所谓的得‘道’,其实只能是体悟‘道’,你如果想像认识有形、有声的实物一样去认识‘道',那是既听不到又看不到的,如果想用言语来表达,也没有适当的言辞能够表达清楚。”


老子看了看孔子,稍微停了一下,又接着说:“你说你已经寻求了十二年而没有得‘道’,那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出来的,那么大家都会把它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都会把它进贡给自己的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给别人,那么就没有人不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赠予他人,那么就没有人不赠予自己的子孙后代。但是,这些都只是假设,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原因就在于‘道’看不见、听不着,不可言传、不可赠送。寻求‘道’,关键就在于你内心的感悟。如果心中没有这种感悟,那么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悟到了‘道’,还需要和外界环境相印证。可以说,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清静无为的,他生活简朴却能满足,他不以施舍者自居其功,也没什么耗费。自己贞正的人才能使别人贞正。如果自己的内心不能正确地领悟大‘道’,那么心灵活动就不会通畅。”


孔子听了这些话,深有感悟,于是起身告辞。


临别之时,老子又对孔子说:“富贵之人喜欢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喜欢用言辞送人,我算不上是有学问的人,但还是送你几句话吧!”老子停了一下,说道:“孔丘,你所极力要恢复的周礼早就已经失去生命力了。你时来运转的时候就驾着马车去为官,一旦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旋转。你应当知道,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道德高尚的人外表谦虚得像个愚人。拋弃你的那些傲气和欲望吧,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没什么好处。”


老子的这番话,对孔子触动非常大。他对自己的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们善于飞翔;鱼,我知道它们善于游水;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跑。对于鸟,我可以用弓箭射它;对于鱼,我可以用渔网捕捉它;对于兽,我可以用陷阱将它檎获。至于高飞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样乘风飞天的。今天我看见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从老子与孔子的谈话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道”的深奥与玄妙,这也正是“玄之又玄”的原因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