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思考、爱上数学?
(2022-07-01 22:12:52)如何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思考、爱上数学?
陈硕的学习与思考笔记.
清华本硕、一名老师,一生追求的教育理想: 让孩子学会思考、爱上思考,善于学习、喜欢学习
把学习科学、认知科学,变为可落地的教育方案 培养独立、有激情、有理想的人 做教育技术的先驱者,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实现
1该不该让孩子玩?
大家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否遇到过如下困惑?
想给孩子快乐玩耍的童年,又怕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玩耍真的只是浪费时间吗?
• 谷爱凌从随便玩玩开始,爱上了滑雪、变为了职业,并拿下了冬奥会冠军。
• 费曼从小跟着父亲玩各种玩具、观察各类现象、思考背后原理,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孙维刚老师不搞题海、让孩子每天睡九小时,还能让全班一半以上考上清北,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会自发琢磨难题、思考规律。
我们羡慕能将爱好发展为事业人,也希望孩子能对学习充满好奇和热情。
关键是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乐趣?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玩耍”和“学习”的关系。
玩耍和学习并不矛盾,儿童很多知识能力都是在玩耍中习得的。
此外,兴趣和好奇是动机最核心的部分,所以趣味性活动也常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所以,问题并不在“该不该玩”,而是“玩什么”、“怎么玩”?
2
玩什么,才能训练思维?
玩什么,取决于教育培养的目标。
以“思维训练”来说,任何设有阻碍、需要动脑才能解决的问题,均可用作为训练素材。
从这个角度来看,益智玩具、益智游戏和数学谜题都是一种智力挑战、需要玩家努力解决,所以都是常见的思维训练工具。
不同的是,玩具和游戏操作性、趣味性更强,数学谜题更抽象、思维难度更高。
合理的方式是,以玩具和游戏入手、逐步引向数学谜题,让孩子从探索的趣味性开始、慢慢发展为纯粹的智力愉悦。
3怎么玩,才能玩得有深度?
这时候家长们可能有疑问了:
益智玩具、书籍买了不少,可简单的没意思、太难的很快放弃。
到底怎么玩,才能“益智”呢?
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孩子玩得太表浅、没深度,热情退却后什么都没学到。
举个例子,经典益智玩具 - 神龙摆尾,一般玩法是打散了重新拼装,结果往往是:
• 凭感觉尝试,无论如何都成功不了,总会差那么几块
• 偶尔运气好成功,再次打散后,却忘了刚才怎么操作的了
这时候,孩子很容易就放弃了。
好奇心强的家长或许会帮孩子查攻略,得到类似于如下的教学视频:
谷德玩具
,赞19
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参考视频,成功还原立方体,获得一些成就感,就把玩具扔一边了。
上述过程,孩子的思维有得到锻炼吗?有一点点,但不多。
这是我们思维训练时常犯的错:
看重结果、轻视过程。
如果把思维训练类比为爬山锻炼,真正锻炼身体的是爬山的过程,而不是登顶的瞬间。
而上面的过程,就像只在山脚走了几步、就坐缆车直达山顶。尽管也能欣赏到美景,但这和突破万难后登顶的心境和锻炼都完全不同。
那怎么做才更有收获呢?
方法很多,这里提供几个参考方案。
1、分解问题、有序思考
这类“操作类谜题”,孩子们习惯上来就凭感觉尝试,加上求解过程步骤较多,探索容易杂乱无章。
当问题太复杂时,可将其分解为几个部分、分别解决。比如,“神龙摆尾”可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几个部分。
如果只关注左侧龙头(3+2),会发现只有两种可能性。
而每一种情况,后续都会对应多种情况。我们对每一种情况进行有序的分类讨论,发现矛盾的就排除,可得到如下探索方案:
其实上面的有序思考,只需讨论前几步即可。一旦确定前几步,减少问题规模后,剩余的步骤就会非常明确。最终得到唯一的求解路径。
这样的“有序思考”虽然复杂,却能有效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2、What、How、Why,凡事问为什么!
凡事多问为什么,世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时候、没有没有为什么的地方。
—孙维刚老师
上面“有序思考”的探索中,答案完全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若感觉太复杂,也可对现有答案进行研究。
但关注点不要放在答案上,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
• How:怎么做的,如何得到答案的?
• Why: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例如,
- How:大致是如何还原的,可分为哪几个大步骤?(争取做到,不参考答案,也能快速还原)
- What&How:整个玩具有哪些模块,这些模块间是怎么连接的?
- How:模块连接处是如何旋转的,可以得到哪些不同情况?
- Why:3×1的模块起点必须在边角,为什么呢?
- Why:为什么要把龙头后的3块立起来?不立起来会怎么样?
这样不断问What、How、Why的过程,就是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过程。
3、What else、What if,拓展研究
上面的探索,都是基于“神龙摆尾”的原问题。
当我们得到答案后(或感觉太难得不到答案),还可进行拓展研究:
• What else:还有其它答案、情况吗?
• What if:如果把某个条件改变了,问题会怎么样?
例如,- What else:神龙摆尾只有这一种连接方式吗?是否还有其它连接方法?
- What if:如果把神龙摆尾拆散开来,会怎么样?- What
if:如果把3×3的问题,改为2×2的、2×3的会怎么样?
根据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神龙摆尾”的玩具拆开,观察小块的基本类型:
然后重组、重新设计连接路线,甚至得到其它形状:
我们还可引出空间直角坐标系,将此问题转化为“哈密顿图”等数学知识:
上面的探究过程,不光训练了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创新与实践、问题解决等能力,还涉及了有序思考、逆向思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这里包含了思维训练的两个部分:软性和硬性
软性层面(灵活、严谨、深刻)
- 思维的灵活:反应快、思路广
- 思维的严谨:逻辑严密、有条理、考虑周全
- 思维的深刻:透过表象、洞察本质
硬性层面(思维方法)
- 问题解决的方法:逆向思考、有序思考、分而治之、启发式探索等
- 问题研究的方法:What、How、Why、What else、What if 等
而这些“软性”和“硬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可适用于后续大多数校内外的场景。
最重要的是,这样始于“好奇”、辅以“方法”、终于“问题解决&创造”的探索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智力愉悦,也是他们爱上思考、爱上学习的重要基础。
后一篇: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