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数学疯子”张宏伟:“我不是教书的,我是教小学生的”
(2022-06-18 17:50:42)“数学疯子”张宏伟:“我不是教书的,我是教小学生的”
全景式数学
推荐语
他研究教学常通宵达旦,他曾“啃掉”一所学校所有的教学资料;他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科学课、音乐课、戏剧课……,他敢在上课时间带着学生满校园“活动”、到校外量马路学千米;他拓展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新疆域,多科“通吃”,包班培养“全人”,努力让孩子“无死角地认识世界”……他就是“全景式数学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张宏伟,人称“教育疯子”。
一位疯狂的数学教师,一位执着的小学教育者,一位孩子眼中“慈爱”的“太阳公公”,“照亮”了数学教育,更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
“数学疯子”
张宏伟
张宏伟,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山东、北京两地特级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北京市小学数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全课程”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核心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教师。多种版本数学教材编者,独创的“全景式数学教育”理论影响日大、受到热议,代表作品有《构建全景式的数学生活》《小学数学五还原教学法》等。
内容转载自《中国教师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猜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亦小”)教师张宏伟的话一出口,二年级“小蜜蜂班”的31个孩子大多数快速举起了手,有几个孩子感觉还不确定,眼睛盯着前方凝神思考。
这是张宏伟上的“典型”的数学课,师生正在研究“长度”。而“长度”这个数学概念在他的课堂上,是语文,更是生活;是文化浸润的“引子”,更是无边无际认识世界的窗口。
这样看似有点“疯狂”的数学课,正是“疯子”张宏伟育“全人”的教育追求。他浓眉大眼,中等身材,皮肤偏黑,脸庞帅气,但47岁的他两鬓有些许斑白,一点都不像人们印象中的小学低年级教师。
课间,“亦小”教师卢小柯向记者透露,“张宏伟特别痴迷数学,他就是个‘数学疯子’”。张宏伟被人称为“数学疯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在“亦小”挂职半年多的广州市番禺区语文教研员汪秀梅等人也这样说过。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实行“包班制”,张宏伟除了执教数学学科以外,还负责“小蜜蜂班”的体育、科学和戏剧学科,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数学教师。“亦小”原校长李振村总结道,张宏伟就是一个“教育疯子”。
“你是唯一一个‘啃掉’所有资料的人”
张宏伟与教师工作结缘是因为一场“意外”。
“我原本想考大学然后做其他工作的。”1986年,16岁的张宏伟中考考了全县第七,他的想法是去县城读高中,然后考大学。
“你两个弟弟还要上学,咱家供不起!”海军退伍后当教师的父亲掐灭了张宏伟的那点“小心思”。于是,师范学校成了张宏伟的下一站。
“从那一年、那一天起,我注定要做一辈子教师。”从被迫的选择到特别的热爱,张宏伟内心感慨万千。那是一次“意外”,其实也是一次“机会”。
1989年,张宏伟被分配到湖区老家当数学教师。“村小里基本上都是民办教师,我是数学学科唯一一名师范毕业生,所以我很自信,也很自负。”刚刚工作的张宏伟有些特立独行,拿着一本《特级教师教案》,以每周12节的速度连续上了24节新课。单元提前结束,考试检测结果却一塌糊涂。
“你还嫩了点。”父亲了解到这件事后说道。他给张宏伟出了个主意——和有经验的教师错开时间滞后教学。“就是比别人上课晚两天左右,先听别的教师怎么上,有好想法当然更好,没想法就依葫芦画瓢。父亲还传授给我一大法宝:‘把数学编成顺口溜,拿生活例子打比方’。”这让张宏伟的课堂和学生多少有了点不一样,第二年,他带的毕业班成绩全乡第一。
随着专业的快速成长,1991年,21岁的他担任了学区教导主任。“每逢检查或教研,我都被要求听课、评课。自己上课尚不成型,哪会评课?”没办法,张宏伟只能硬着头皮,咬牙硬撑:一是竖起耳朵,边听边‘卖’;二是恶补评课的知识;三是回家重新讲一遍听到的课,父亲点评自己听。
这一切都迫使张宏伟开始追问和反思: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教?张宏伟说,那一年是他入职至今成长最快的一年。
微山县实验小学成了张宏伟的下一站。“第一年,学校就安排我带毕业班(1)班,有几位老师坐不住了,一起去找校长要求撤换我,因为他们的孩子正好在这个班。”张宏伟很庆幸的是,校长力排众议,请其他教师容自己一试。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不让其他师生失望,张宏伟有点疯狂,“啃掉”了学校当时所有的教学录像和数学教学资料。二十多年后,微山县实验小学教师张元珠遇到张宏伟后,还不忘感慨一番:“至今,你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啃掉’所有资料的人。”
努力的汗水总会让人看见。1998年,28岁的张宏伟进入济宁市唯一一所市直小学——济宁学院附小。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更浓郁的研究和成长氛围,张宏伟的成长步伐愈加稳健。市优质课竞赛、省优质课竞赛,乃至全国优质课竞赛,张宏伟都登上过最高领奖台。
2003年,张宏伟和师傅申德安老师一起参与了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那段时间,张宏伟对全国各大版本数学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开始接触港澳地区及国外的数学课程,开始把数学与生活充分融合,开始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开始尝试通过课程的力量来撬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4年初,山东省率先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山东省齐鲁名师工程。这个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经过层层筛选,重重考核和答辩,张宏伟成为首批63名“齐鲁名师”人选之一。
这个荣誉是不确定的。名师人选都要制定5年专业发展规划,每年提交自己的成长报告和教学、教研成果,5年后如果业绩达标、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并有相应的成果,才能正式命名为“齐鲁名师”。否则到时除名,5年空空。
“数学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到底该如何学习,才能成为特色的他自己,我到底该何去何从?……”张宏伟开始深度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
“在‘整个原始森林’中研究‘一棵树’”
2004年,张宏伟经过总结后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一直以来始终坚持5个基本原则。于是,他将其归纳为“五还原教学法”。
“一是还原人本,即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二是还原本质,即还原数学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三是还原现实,主张数学学习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身,在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数学;四是还原历史和文化,即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要放到整个历史文化背景中学习;五是还原系统,即还原到整个人的素养发展中看待和实施数学教学,还原到整体的数学系统中学习数学。”张宏伟介绍道。
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看到这一理论后表示认可,还给予张宏伟许多鼓励。这件事至今仍然令张宏伟感动不已。
“齐鲁名师的培养工程,让我从更高的站位,全面、系统地反思和展望我的教育教学,那几年的培养,使我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回忆起那几年,张宏伟说道。
2006年9月,张宏伟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009年被正式命名为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一系列的荣誉和肯定,张宏伟声名鹊起。2010年,张宏伟被引进到杭州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在这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教育的精致、深入和细腻。”张宏伟说。
学校创办的第一年,张宏伟虽然只是负责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实际承担的相等于一个业务校长的所有工作,这让他熟悉了学校管理系统的运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同时,每位教师“每个细节都做到最高品质”的觉悟,对他的工作乃至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跨越式的成长过程中,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2012年,张宏伟踏入北京,担任“亦小”课程教学部主任。在这所“全课程”实验学校里,张宏伟认为自己仿佛脱胎换骨,“我开始用‘全课程’的‘基因’重新编辑数学课程、编辑教学、编辑课堂、编辑我和孩子们的教育生活,我开始尝试建设更完整的数学课程,试图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学……”
“能不能根据‘全课程’理念,跨领域重建系列数学项目课程,实施定制化学习?”张宏伟在学校里进行了探索和实验。2013年9月,在跨领域建设的同时,为了让数学更好玩,让孩子更喜欢学,他开始数学课程和教学戏剧化的实验。
在此期间,张宏伟又开始疯狂地读书,他重读了关于课程、脑科学、儿童心理学、过程哲学、创造性戏剧的书籍,并在李振村、陈洪杰等专家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梳理、整合自己20多年的教学实践,确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完整、自主成长为目标,以建设更为全面、丰富、完整、跨界和好玩的的综合性数学项目课程为核心,最大化实现定制化、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数学教育实验方向。
全景技术的理念是“让人们无死角地认识世界”,2013年底,他在“五还原教学法”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数学教育实验正式命名为“全景式数学教育”,旨在通过数学课程、数学学习的重建,让学生无死角地认识数学世界,无死角地用数学认识世界,继而无死角地认识自己,成长为独具个性而又完整发展的人。
“让孩子在‘整个原始森林’中研究‘一棵树’;让孩子通过一棵树窥探整个原始森林。”这是全景式数学教育的核心主张之一。
“我不是教书的,我是教小学生的”
到“亦小”最初的两年时间里,张宏伟和全体教师一样,全心投入,不遗余力,疯狂工作。
“为工作熬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有时通宵工作都是很可能的。”谈及过往,张宏伟感慨地说。如此疯狂工作,如此悉心研究,对教育教学如此热爱,让他真正成为同事眼中的“数学疯子”“教育疯子”。
可是,2013年初夏,张宏伟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2014年趋于严重。“力不从心”他只得辞去行政职务,然后专心包班,将精力投入到班里的孩子身上,投入到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上,全景式数学教育理论因此日臻完善。
那么,如今的全景式数学教育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全景式数学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以项目化主题活动为单元,以建设更为全面、完整和跨界的综合性数学课程为核心,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全景、多样化的学习,全景地复演数学创造的关键过程,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丰富、有趣、饱满、完整,多元、完整地面向数学,面向世界,数学素养得到充分、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数学课程本身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建设更为全面、丰富、完整的数学课程,培养全面、完整发展的人”,即“全景”育“全人”。
“这里的‘全景’绝非面面俱到,而是完整地关注数学内容和过程的所有关键节点,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融入合适的网络系统。”张宏伟强调。
全景式数学教育补充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内容,在遵循数学本身逻辑体系的同时,对课程进行总分重建、大模块重组,进行跨领域主题化、项目式整合。它通常以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学习的方式来运作。
9月初记者走进“亦小”,张宏伟正在和学生一起探究“长度”这一课题。
第一天,张宏伟先设计了巧妙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确定物体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由畅想:如果你身在野外,没带尺子,如何测量?孩子们竟然创造出了近百种用人体或借助自然外物测量的方法。
第二天,张宏伟和学生一起实地测量。他带着学生踏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双杠有多长?几个学生用各种手段来测量,有借助手掌宽度的,有借助胳膊长度的;沙坑有多宽?有学生坐下来把腿长当作测量工具,有的直接看几步能走完,张宏伟也迈着步子测量了一番……在亲历中浪漫、初步地感受“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三天,张宏伟和学生一起观看测量结果并讨论,比如沙坑长度测量,有的学生说是12步,有的学生说是10步,张宏伟自己则走了6步,同样的距离不同人却用了不同的步数,由此看出固定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共同欣赏师生一起调查的各种中外长度单位的来源,还让学生重新理解“咫尺、丝毫、肤浅、万仞山、丈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孟子的‘度然后之长短,”等源于数学的语文知识,演绎了一节经典的语文与数学完美融合的课程。
这几节课上,无论学生的猜想和思考多么“离谱”,张宏伟都予以肯定。“不给学生设限”是他的教育原则之一。
在张宏伟看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某个领域的内容至关重要。据他介绍,全景式数学教育针对传统数学课程和教学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内容的全景、结构的全景、现实的全景、历史和文化的全景、思维的全景、学习方式的全景、课型和课堂结构的全景、目标和评价的全景”8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补充、调整、完善,甚至是重建。
张宏伟期望通过这8个维度的变革,把“‘教’材”变革为可以选择、便于自学的真正“‘学’材”,重构一套以“学”为中心,以“主题项目”为推进单元的全景式数学教育课程资源和自学平台。
比如,学习必须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浪漫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以往,教师和教材更多的是让学生直接经历“精确—综合”的过程,而全景式数学教育“结构的全景”这一维度中,就把课前、校外的“浪漫知觉活动”全部纳入课程和教学的设计范围。
在“现实的全景”这一维度中,既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数学与科学、戏剧、文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整合,还要强化和突出数学与环境、生活、技术、社区、场馆等各种社会资源的融合。
张宏伟的思维有点“疯狂”,他想改变的东西还有许多……
在张宏伟对未来的设想中,全景式数学教育尝试构建一种“大数学教育”“新数学教育”,追求数学更丰富、更完整、更全面地指向学生,指向全人,努力实现由“教孩子数学”向“用数学教育孩子”的真正转变。
“我不是教书的,我是教小学生的,只要是我面对的每一位孩子,在当下这个阶段完整认识这个世界、完整成长所必须的、能学的、喜欢学的,我不管它是不是数学上有没有,不管课标规定不规定,它都应该成为我们孩子的学习的课程。”“教育疯子”张宏伟总结说。
记者手记
不设限的教学
当你真正走进张宏伟的班,看过他的课堂和他与学生的相处后,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中年汉子,竟然如此适合小学低年级的教室!
“各位小星星坐好啦……”上课铃响了,张宏伟说道。
“你怎么还叫我们小星星啊?”学生显得有点郁闷。
“哦,错了,老师不小心说错了,下次一定改。”张宏伟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
“都一年了还叫错,怕是改不过来了。”学生有点“怨气”。
张宏伟现在和搭档卢小柯包班二年级“小蜜蜂班”。一年以前,张宏伟和另一位老师带的确实是“小星星班”,那个班带了有几年,张宏伟付出了太多心血,“小星星班”的孩子和他也很要好,亲切地称他为“太阳公公”。
下课了,“小蜜蜂班”的孩子纷纷跑到张宏伟身边继续探讨长度有关的故事,早已没了上课时的“怨气”。
张宏伟特别能说,但从发光的眼睛、从他说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发现他对学生的爱。因为他的讲述中,都是关于学生的,他谈起孩子,是那么的幸福和快乐。
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不给学生设限”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他说“只要你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和信任,孩子永远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一年级的小孩子能用17种方法比较两只笔的长短,能从23个不同的维度比较两个不同的物体,能按5种方法对减法进行分类,=……的确太惊讶了。”
看到学生思维迸发的火花,谈起学生的快速成长,张宏伟眼中充满希望和热情,那种情绪让记者不自觉地受到感染。
2013年到2014年,因为疯狂工作、经常熬夜的缘故,一场大病也让张宏伟安静下来,更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改善小学教育的生态,竭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收到更好的数学教育。
有的学生问“张老师为什么那么爱笑?”张老师又反问同学们为什么?
有个学生这样说:“张老师,我说了你可别生气,你……感觉……有点傻。”
孩子,那不是傻,那是他爱你们,爱教师这份工作。
前一篇:估算的内涵及其教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