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再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2022-06-13 10:19:13)
数学课堂是学校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为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1)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向学生阐述其产生的背景,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知识。例如,我们在四年级上册指导学生学习分数时,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在测量与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的结果,这时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数——分数。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出台的原因,就能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亲近数学。
(2)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断的表象,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教师可以为学准备透明的方格纸和剪刀、直尺等学具,要求学生或者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探讨面积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数方格求出面积,有的通过剪、移、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最后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其实质是同的,都可以归结为:面积=底×高。
(3)预示知识发展的前景
数学中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先学的内容往往为后继学习作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给知识的发展留有余地,如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质上都是在计数单位相同的基础上,把计数位的个数相加减。因此学生首次接触整数加减的时候,教师应该用生活中常见图现象说明算理。到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尝试练习…
小学
数学课堂既是创造的,也是发现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于夯实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