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认识公顷》教学实录

(2022-06-03 16:54:32)

笔者在教学“认识公顷”前通过调查了解到,有的孩子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而大部分孩子对这个知识较为模糊。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教学时如果仅停留在概念上,讲一讲公顷与平方米的互化,讲一讲诸如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的圆明园有多少公顷,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公顷的认知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缺少量感体验,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真实感知1公顷的大小,就不能说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

因此,笔者决定改变原有思路,先在教室内直观展示已学过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逐步过渡到对公顷的理解;再到操场上演示、比较这几个面积单位,进一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课前,笔者向体育老师借了长50米的卷尺,以及若干标志物。同时,告知学生这节课的后半部分将在室外进行,他们听后很兴奋;并事先约定相关规则,例如,在室外不能随意奔跑、大声喧哗,要认真倾听、仔细观察等。

教学实录

室内部分

首先,教师板贴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学生惊呼太小了。教师适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感受到练习本上的1平方厘米并没有那么小;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1平方厘米”是一样大的,只是黑板面积比较大,显得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比较“小”。

然后,教师板贴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贴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且保持一个顶点重合(下图)。同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大小关系。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f2d8f59bedffe39b1959f3d2b330cebd.jpg

最后,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学生表示画不下;而后,教师在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的基础上作延展,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学生惊叹“这么大啊”。

师:和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相比,1平方米可以说是“巨无霸”!我们知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现在是不是对这两个关系式有更直观的理解了?

室外部分

学生整齐列队,来到操场一角。教师带领学生用卷尺测量出1米,得到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并覆上事先准备好的1平方米正方形纸(下图)。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cbb22f1914954ab9097dcf121725f15d.jpg

师:大家看,和刚才黑板上的“庞然大物”相比,现在的1平方米显得很乖巧,“躲”在球门旁的角落里。(众生笑)

师:这两个1平方米一样大吗?

生:一样大,因为都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

师:为什么黑板上的1 平方米感觉那么大,操场上这个又那么小呢?

生:主要看1平方米和谁比,比的对象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师:面对这么广阔的操场,如果找一个面积单位去衡量它的大小,你觉得选择平方厘米或平方分米合适吗?

生:不合适。

生:我觉得可以用平方米,但总感觉数量会很大,你看这个“躲”在角落里的“1平方米”,和操场相比显得这么小。

师:那该怎么办?能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呢?(学生沉默片刻)

生:老师,平方米不够的话,是不是可以用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作单位?

部分学生继续沉默,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你为什么点头?你是怎么理解他的话的?

生:前面的面积单位都是边长扩大10倍之后的正方形,边长从1厘米扩大到1分米,再到1米。那么,把1米扩大10倍,就是10米,所以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师:既然觉得有道理,那我们现在就把这个正方形摆出来吧。

教师用卷尺在球场边线处量出10米,放上一个标记;在该边线的垂直方向上再量10米,也放上一个标记。如此,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全班48名学生间隔均匀地站在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上(下图)。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146b178c3c1e10d93fb922019025cc78.jpg

师:这个新创造出的面积单位,它的大小是多少?

生(齐):100平方米!

师:这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00平方米,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公亩。书本上虽然没有对其作介绍,但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大家看,你们现在围成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亩,也就是100平方米。刚才那位同学基于实际需要,创造出了这么一个单位,非常了不起,让我们一起鼓掌来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学生鼓掌,且变得跃跃欲试起来。

生:老师,我觉得如果测量更大的面积,公亩也还是小的,单位还需要拓展,可以从边长10米拓展到边长100米。

生:这不就是今天要学的公顷吗?

学生纷纷表示同意,甚至自发鼓掌。大家很兴奋,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因为“公顷”这个重要单位是自己推导出来的。

师:没错。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推导,你们想不想知道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教师请两名学生来帮忙,其余46名学生不动,依旧站在所围成的1公亩正方形的四条边上。两名学生先一起来到操场另一边的标志物处,学生A手持卷尺一端保持不动,学生B拉动卷尺,沿跑道直线前进,测量出第一段50米;而后学生A与学生B会合,重复操作,再测量出一段50米,并在第二段50米处放置标志物。由此,两个标志物之间的距离就是100米。学生看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这段100米长的距离,不由得惊叹一声,流露出对这条百米线段的敬畏之心。

大家讨论发现,这仅仅是一条边,如果是1公顷的正方形,四条边都是100米。他们开始想象这条边穿过教室,穿出围墙,穿到马路上,然后90度拐弯,继续走一百米……通过一条真实的边长,并加以想象,学生实现了对1公顷的具体建构。结合由自己参与围成的足球场上的1公亩,以及1公亩角落里的1平方米,学生形成了对较大面积单位的整体印象。

课尾,教师带领学生在标记出的100米边上走一走,告诉学生可以计量步数,也可以计量时间,甚至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疲劳程度,加深对100米边长的体验。走完之后,一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说:

“1公顷真大啊,刚走了条边就冒汗了!”

课后思考

面积单位的可视化是建立量感的基础,量感的形成需要学生的直观感知。室内部分,学生借助各个面积单位的正方形纸片,对比不同量级的面积单位,形成较为清晰的第一印象。室外教学让学生多感官参与1公顷正方形中一条边长的建构过程,使得学生对1公顷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位名称和单位换算上,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知。通过与操场、校园的比较,学生真切感受到1公顷的面积大小,从直观上实现了对1公顷的认知。

笔者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实际场景中,学生才会产生需要更大单位的动机。只是单纯地坐在教室里,说“平方米太小,应该用公顷”,学生可能“并不买账”,他们会认为,1平方米在黑板上已经占据了很大的面积。因此,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实际感受操场中的1平方米、1公亩、1公顷,感受到1公顷的巨大。基于此,后续平方千米的引出便顺理成章了,学生从中也形成了有数学逻辑、有生活体验的知识链条。

面积单位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实际操作,需要从局限的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笔者对此只是作了初步尝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