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22-04-26 12:54: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生活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的美,去追求数学的美。要上好一堂数学课难、难。有人说:数学就是比到窟窟买鸭蛋,就是依葫芦画瓢,是一件简单的事,可是如何比到窟窟多买几个鸭蛋,依葫芦画好瓢,如何把“1+1=2”这样简单的事做到有什么说,说十分钟,二十分钟,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津津乐道,简单吗?所以上好数学课难。不是依葫芦画好瓢,不是水来变开沟,不是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
二、
汉代的班固 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书,一本学生时时在读的书。常言道:爱屋吉屋,一好遮百丑。学生一但喜欢上你,你变是神,是他心中的男神、女神,你的话还有什么不听的,什么课不认真学的。
教师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提升教学魅力,让学生从内心敬重你,让他们在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讲授的学科。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一厢情愿,哪有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座的都有丰富的经验。我想提两点。一是你第一次走上讲台,你是如何办得,二是交流和沟通。
三、
老师我们都读过许多年的书,上过无数的课,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例子
但我们走上讲台,当我们在讲台讲的绘生绘色,滔滔不绝时,当….他又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于是雷电交加、暴雨倾盆,5分钟、8分钟….弄得自己心里不舒服,学生胆颤心惊,试想能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好的教学效果吗?学生是细娃,他们不懂事,我们懂事,他们不冷静,我们冷静,老师们请记住:数子十过,不如教子一长。如果我们转变一过角度,表扬另外一个同学,效果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老师们记住还有两种好东西:一是高帽子,二是掌声,用得好将会出人意料,
总之无论是老师是学生,只要是人只有在心境愉快是,情感、思维才积极,效果才好。
四、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老师们都熟悉阿基米德这句名言,多么大的洪荒之力,而我们当老师站讲台的,支点在哪里,我觉得支点就是学生宝贵的自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知老师们注意到这种怪现象没有….(发言)……(成绩)….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还有老师常常挖苦,说向猪….。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变慢慢淡化淡化消失了,所以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细心呵护她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五、泼墨如水,惜笔如金,一波三折——精心设计优化教学结构。
1深专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抓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方向,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教学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在重、难点上泼墨如水,无关的东西惜笔如金,甚至一笔带过。
2 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课堂结构
(1)教会学生阅读。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听、读、说、写、用等几个环节的反复练习与训练,做到拾级升高,使他们遇到问题能够敏锐洞察,准确判断,灵活处理。
(2)教会学生整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对知识逻辑结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整理,能够善于把新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效地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使书越读越薄。
(3)教会学生迁移。迁移就是一种学习情境对另一种学习情境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则为正迁移,否则便是负迁移。 认真培养学生学得一点知识,会类比另一类知识;学会解一个问题,能够解一类问题,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会学生认知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评比、相互评价。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等方法的优劣,可以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教会学生比较。通过对知识的比较,既能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的理解,还能通过辨析对与错、好与劣、快与慢,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评价,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深刻。
(6)教会学生探索。探索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是创造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优化教学设计,一波三折,提高课堂实效。
(1)注意分层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班级授课制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学生心理、生理水平。但同一班的学生智力水平、非智力水平、思维能力毕竟有差异。所以教学中不必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可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选讲例题、留作业保底而不封顶,既注意群体活动,又考虑个体活动,既照顾全体,又兼顾两头,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贯彻启发式原则。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中始终都要贯彻启发式原则。一定要克服“启发就是提问”的错误观念,努力从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入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少讲精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把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传授放在首位;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会学,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3)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方式,思维也由此应运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化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活起来,学习过程就会轻松愉快
(4)在“议论”中求发展。数学能力的形式,不但要听、要看,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竞争、热烈讨论的和谐气氛,促使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相互启发,互相鼓励,共同提高。议论要以自学为基础,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教师引导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重点突出,还要准确把握议论内容的深浅,要论得起来,议有余味。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5)、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级为理性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抽象思维还太弱,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各种实际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拼摆、试验等实际操作,能从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并掌握知识。就拿图形的认识来说,单纯地定义概念是比较枯燥的,若让学生用彩色的塑料条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图形,那么就会促使他们的感性认识升级为理性认识。再比如那些比较特殊的正方形,用塑料条制作完后可以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被看作是菱形,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摆弄,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造能力。
(6)表扬、激励励是数学课堂的润滑剂、催化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