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但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阅读,导致不少学生阅题文本如蜡蜓点水,不求甚解。当下,孩子们需要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间题,培养文本阅读能力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有效解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呢?下面阐述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而数学教材虽然也重视情境创设,但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抽象。此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读做、读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要加强数学阅读的教学,提问和解决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很多内容都配备了说一说、想一想、认一认、试一试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来读题,可借助
“你认为哪儿个词语很重要?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等,找到关键词语或数量关系来进行推理。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和经验自然得到提高。
好的阅读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学会逐字推敲来审题;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关注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学会讲算理、分析数量关系式;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鲜活的资源,鼓励他们写数学小论文,在班级中交流心得,让其他同学通过阅读也有收获。课后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阅读书籍,利用微信平台,鼓励学生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与数学史料,体会数学在
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
当然这样的阅读要持之以恒。教材、生活、学生的
经验、网络都可成为学生数学学习阅读的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热情,让他们学会在阅读中收获思考,并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真正达到
“教学生 学会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