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总是先学习通分。例如,比较2/3 和1/2哪个大时,先把它们通分化为4/6 和3/6,然后比较它们的分子,因为4比3大,所以2/3 >1/2。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方法,是当前我国从教科书到课堂教学推崇的方法,是一种通法(我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
然而,有经验的教师常说,“教无定法”。这是从教师角度看问题,从教育学角度看,应该是“因材施教”。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因情况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比如,不先教通分,而从分数的意义上来推断,也可以成为一种方法。
例1 比较1/2与1/3的大小。
因为它们的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小,所以1/2> 1/3 。(不需要通分)
例2 比较3/7与4/5 的大小。
因为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小于第二个分数的分子,而其分母反而大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以第一个分数小,即3/7 < 4/5 。(不需要通分)
例3 比较 4/5与79/101 的大小。
因为 4/5 = 80/100 ,所以归结为例2的情形,但第一个分数与第二个分数的次序颠倒了一下。答案是4/5 >79/101 。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读者可以类推。
先学通分,再学分数大小比较,是直接教给学生一种解题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解决任何有关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先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再学通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一种方法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真正目标。
这里介绍的方法来源于美国的小学数学教育。美国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平均水平低于中国,但并非一无是处。说到这里,想起与同行谈起中外教育的比较,说到中国教育有我们的优点,美国教育也有他们的优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公允的看法,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也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