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减”之下,牢牢抓住“教学五认真”

(2022-04-15 16:42:55)

新的学期,在“双减”“课后服务”等新的要求下,老师们的工作更加辛苦,面对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例如,减轻了作业量,怎么确保教学质量不滑坡?事情更多了,缺少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研,怎么提升教学质量,怎么提高专业水平?那几天,我为区里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分析与研讨会作准备。我思考着,该怎么跟老师们谈“减负提质”“专业发展”呢?以前做学校管理工作时我经常呼吁的一个观点浮出脑海。电脑搜索到原来的资料,融入新的思考后,我绘制了一幅示意图(下图)。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5685C5A-62D0-4284-935C-1C53E382F667/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e81ad98e0feced9affd4a6158fa6c1be.jpg

这幅图展示了如何通过日常教学实现“减负提质”和“专业成长”。图中的灰色部分表示一条从脚下延伸至远方的教学之路,路的尽头指向“减负提质”的目标;路分为五个板块,表示实现目标必须经历的五个步骤——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认真评价,即我们常说的“教学五认真”;边上对应的五个注释框,则是我给出的做好“教学五认真”的相关操作建议。

我曾多次用这幅图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五认真”,是实现“减负提质”的阳光大道,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5685C5A-62D0-4284-935C-1C53E382F667/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53d9c609bfe2ab29e9b240cac1207f42.jpg

做教研员之前,我在学校教书有20多年,不做管理工作时教两个班,做管理工作后教一个班(当校长时也教一个班)。虽然做管理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我的教学质量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所教班级大部分时候都能名列年段前茅或取得明显进步。能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缘于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的两点要求——在班级里耗的时间少一点,学生的作业负担轻一点。

准时上课,准时下课,课外轮到我的时间才去教室辅导(如午管或晚托时间),绝不跟搭班的其他学科教师争哪怕一分钟的时间(所以老师们都喜欢和我搭班)。即使到了期末复习阶段,要做80分钟的模拟卷,如果时间不够,我宁愿考半张卷也不跟老师们“讨课”。要求老师们做到准时上下课、专课专用,作为校领导的我当然得以身作则。

学生的作业,我喜欢“当堂”开展(其好处请参阅拙文《请多开展当堂作业》,本刊2021年第6期),下课时,学生已完成大部分作业,课外就有时间自由玩耍。回家作业我布置得不多,配套教辅也经常选择性地布置。记得一次接手一个高年级班,我经常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回家后只练一页口算题。起初有些家长很担心:“作业这么少,孩子能学得好吗?”但一学期下来,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家长们的担忧都烟消云散了。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5685C5A-62D0-4284-935C-1C53E382F667/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86817b826372374d1e9437078f63dcd2.jpg

说上面这些话的目的,是想给老师们树立信心——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点都不难,只需要扎实到位地做好“教学五认真”即可。

“教学五认真”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 功效呢?

先来说说“认真备课”。这是“教学五认真”的第一步,在我心目中是极其重要的事。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只要备课到位,即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步骤清晰,材料准备充分,练习设计合理,到了课堂上,就会教学过程流畅,师生心情愉悦,学习效果明显。反之,只要以上任一方面稍有不足,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和结果。例如,教学步骤没有想清楚,上课过程中突然发现前后衔接不畅,教师自己就会手忙脚乱,仓促调整,生硬解释,学生难免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一来,还怎么确保“认真上课”呢?

而如果上课时的认真程度不够,学生就会理解不透彻,知识掌握不到位,当堂作业及指导也会来不及开展,教学自然低效乃至无效。试想,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作业质量会高吗?作业一团糟,教师批改时的心情会好吗?摔本子、训斥学生等与“认真批改”相悖的现象,无非就是这么来的。

我想,不用往下分析了,教学工作本就是一环接一环有序进行的,最基础的备课环节松动了,后续几个环节怎么会好呢?

写到这里,用我不久前经历的一件事情作个直观的解释吧。

那是上学期一次随堂听课,执教老师上了“容积”一课。课总体上得不错,但我觉得在概念理解的深刻度、知识的联系度、练习的及时性等方面还可进一步优化。课后交流时,我找出当年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跟老师们分享我的经验,多位老师听后都觉得我教得深刻、有效。暑假回到 老家,我翻出当年的备课本,找到了2010年3月所备的这节“家常课”(下图)。细细翻看和回想,当年“认真备课”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5685C5A-62D0-4284-935C-1C53E382F667/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584ef8def3c9b47daa2d0fa9b4019edb.jpg

这节课,我从复习“体积”入手。课件呈现一个长30cm、宽14cm、高12cm的木块(仔细看备课本,会发现数据有多次调整),提问:木块的体积是多少?怎么算?表示什么意思?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木块的体积相当于5040个1cm^3 小正方体的体积,渗透体积的本质。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D5685C5A-62D0-4284-935C-1C53E382F667/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a19527b71ded0ee16bba8ad6483b48b4.jpg

课件演示把木块挖空,变成一个厚2cm的无盖容器,提问:它可以盛放多少个棱长为 1cm的小正方体?

课堂由此走向探究。学生需要先明确一行可以摆几个、摆几行、摆几层(长和宽都要减两个木板厚度,高只要减底部一个木板厚度,这也常是一个考点),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基于此,学生深刻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知道容积表示容器中空的部分所能容纳的物体体积,因此要从容器里面量;也明白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如算法、单位是一样的。(这些需要学生 融会贯通之处,备课本上我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接着,课件出示两道题目,请学生尝试练习,加深理解。第二题暗藏玄机——求容纳液体的体积(备课本上反复涂改),引出升和毫升 的教学。完成后及时安排练习和作业。(作业题我事先试做过)

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安排了课堂上的实验演示。

再次进行当堂应用练习,完成作业。

……

这样的一节课,谈不上有多少内涵,有多么创新,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下课后,学生还需要去背诵概念吗?还需要开展大量的练习吗?作业还会做得不好吗?教师的批改、辅导等还会不愉快吗?所以,我常说这样一句话:准备充分进课堂,一身轻松出教室!

倘若每一节课我们都能这样准备、这样实施,一学期下来,几年下来,学生取得好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读到这里,您认可我的“‘教学五认真’是实现‘减负提质’的阳光大道”这个观点吗?

您也许会问:这个教案怎么是手写的?是的,这也是我的坚持。我坚持真实地备好每一节课,边看教材、教参边试做作业,边想边写边做课件、学习材料。我要把课想得清清楚楚,把准备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这样我才能以最从容的心态走进课堂。纵使没人要求我如此备课,没人会检查我是否备了课,但这样的备课我坚持了20 多年。(关于教师备课的建议,可参阅“顾志能与教学创新”公众号中《今天,我们要再提备课》一文)

我深知,这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位教师,只要每天用心做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五个环节,他的教材解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课堂把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积淀着、丰厚着,实现专业成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他已经成为一位思考者、一位实践者、一位研究者。

读到此时,您认可我的“‘教学五认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吗?

在“双减”的新形势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牢牢抓住“教学五认真”,以此来助力减负提质,促进专业成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