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是为了学的开始——看华应龙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

(2022-04-10 11:43:45)

课前慎思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常常是从分苹果、分月饼、分纸片等活动开始;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时,教材中说“人们在测量和分东西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样就产生了分数”。测量是怎样产生分数的?可以让学生经历吗?测量引入分数与分苹果引入分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吗?以前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反复强调“平均分”,为什么需要反复强调?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平均分了吗?用测量引入是否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原来,我们带领学生认识分数,都是从二分之一开始,再四分之一,再八分之一……在学生冒出“几分之几”的分数后,我们会不太高兴地说“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为什么要这样小步子?几分之一是分数单位,是单位分数,这样集中精力认识几分之一,就是突出了几分之一的重要地位了吗?是否认识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才是真正突出了分数单位,初步认识到分数单位的价值?

初步认识分数,一般都要组织学生画一画、涂一涂,或折一折、剪一剪,当学生表示几分之一的意思时,是不是只看分母,不问分子?而表示几分之几,才是要完整地理解分数,既要考虑分母,还要考虑分子的意义?是不是先认识更具普遍意义的几分之几,几分之一便是一种特殊情况,不必要再花费时间与精力?

大家都知道,认识分数挺难的,学生的表达会跟不上,那我们是不是不要强求一步到位,不要希望一蹴而就,可以允许学生模糊表达?一个很珍贵的玩具,一下子就让学生怕了,不想玩了,那是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但,容忍度有多大?哪些是不能含糊的?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4837e542939e19b9a57e15ff5e8fbf77.jpg

在美国考察时,我惊讶地发现里程牌上竟然标着分数。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数量都不是用分数表示的,那么,我们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分数吗?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觉得分数真好玩呢?

由此,“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初步认识分数,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设疑导入,激发创造

1. 视听故事生疑问

(ppt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卡通图片)

师:认识他们吗?大头儿子碰到难题了,我们能帮他解决吗?请看——

媒体播放: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店里去买凉席。到了卖凉席的柜台,他遇到了麻烦,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

“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突然,大头儿子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

“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

大头儿子拿了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了!

“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

“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了。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

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哎,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

师: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沙发不到一个领带长,你说怎么办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少顷,继续播放动画)

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来量,“哎,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领带长了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再对折,这样一量,“巧了,沙发正好有三个这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却遇到了难题。

“床是两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和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刚刚解决了一个问题,现在又碰到了一个问题啊!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无人应答,学生陷入了思考)

师: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在白纸上写写画画,教师巡视)

师:咦——把领带对折之后再对折,就是把这条领带的长平均分成了几份啊?

生(众):3份。

师:有没有认为不是3份的?

生(犹豫地):一共是4份吧。

2. 动手一折解疑难

师:到底是平均分成3份还是4份呢?现在,我们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怎么办?

生:老师,您能不能把领带借给我们试一试?

师:(开心地撩起自己佩戴的领带)哈哈,这个办法怎么样?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这时,教师把领带解了下来)

师:解决问题,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动脑想想,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动手试试。来,领带给你。

生:(拿了领带,走到讲台前)我先把领带对折,再对折。这是一段、两段、三段、四段,所以是4份。

师:掌声感谢我们的小老师。用领带这么一折,让我们很清晰地就看到了,领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众):4份。

3. 众说纷纭再生疑

师:大头儿子用这个长度去量,量了几次?

生(众):3次。

师:那么,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3个1/4。

生:我觉得是3/4 。

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是1/3。

(四名学生分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3个1/4”“ 3/4 ”“4/3”“ 1/3”)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已经知道这里要用上一个新的数,这个数叫什么?

生(众):分数。

(教师随即板书:分数。在“分数”的正下方重新写了一个“3/4”)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 介绍读法

师:(手指黑板上的3/4)这个分数怎么读呢?

生(抢着说):四分之三。

(教师板书:四份之三)

师:怎么读?

生(众):四份之三。

生:哦,我明白了,就是4份中的3份。

师:哈哈哈,心有灵犀!

2. 动手做出分数

师:在课前,老师发了两张纸片,一张正方形,一张圆形。现在请你任选一张,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你头脑中所想的3/4的意思,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品)

师:(投影学生作品,如图1)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的作品。他是这样表示的,你觉得怎么样?同意的请举手。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ab02bb81e84b77e3b0c302793a5e5187.jpg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师:看来,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同学不同意。这个作品是哪位同学画的?请你解说一下你的作品,好吗?

生:(走到投影仪下,边操作边解说)我先把纸片对折,然后打开再对折一下,用黑色彩笔给三份涂上颜色,留一份不涂色,就行了。

师:这样表示3/4 ,行不行?

(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师:后面两位女同学刚才没有举手,现在听了这位男生的解说,你们同意吗?

(两名女生摇了摇头,表示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和我们说说你们的想法,好吗?

(两名女生又相继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刚开始的时候怎么没举手同意呢?开始的时候是觉得他哪里还不太好吗?

(两名女生互相推让着,教师微笑着看着她们,耐心地等待着)

生(声音越来越小):我觉得他应该先画4个……

师:(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

生:然后把3个涂上颜色。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真好!真好!

(教师拿起一张新的纸片,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解说)

师:刚刚我们这位男同学说了,把纸片对折两次以后打开,打开之后,女同学建议我们先画4份,是这个意思吗?

(女生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先把4份画清楚了,然后涂上——

生(抢着说):3份。

师:不过,涂3份的时候别这样涂,太费时间了,也不太好看。要是这样涂呢?

(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示范:先把一份涂上阴影)

师:现在,我涂了这张纸片的多少?

生(七嘴八舌地):1/4。

师:没错!要是再涂一份呢?(2/4)再涂一份呢?(3/4)

师:(指着图2)现在这样表示,行不行?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d2cf39c2482379760a9ce55f944f352f.jpg

生:(点点头)行!

师:(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刚刚这位男同学画的是不是也是对的?

生(众):是。

师:不过没有这个表示得——

生(抢着说):清楚。

师:是啊,下次同学们再画的时候知道怎样画了吗?掌声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启发,让我们知道怎么画图更清楚,感谢!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男孩子开心地回到了座位上)

师:(出示图3,疑惑地)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他说他表示的也是3/4 ,是吗?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f6354c44a50cce55d9f6931a095bcad8.jpg

生(抢着说):白色的,白色的。

师:啊!这是3/4 ,还是1/4?

生:老师,我刚才还没涂完呢,您就给我拿走了。本来我是要把它涂完的,不过这样表示也行。

师:怎么没涂完也行了?

生:你看白色的,白色的就是大正方形的3/4。

师:看来,不再涂了也行。不过,得特别说明一下,谁是大正方形的3/4?

生(七嘴八舌地):白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3/4。

师:(出示图4)它表示出3/4的意思了吗?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6ded9b9ae485a6fda7bf68085a80ae33.jpg

生(众):表示出来了。

生:不过,我觉得他的作品还可以画得再清楚一些,把分的四份画出来。

师:(出示图5)这个作品怎么样?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a4b55f333725dbf03fd481a995feb849.jpg

生(七嘴八舌地):同意,表示的也是3/4。

师:画的就是4份中的3份,是不是?

(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

师:(出示图6)看出34了吗?在哪呢?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a424d42c7003341f1cd620757526e25a.jpg

生:(边说边指着投影仪上的图)他是先把

线段分成了4段,1段、2段、3段、4段,然后用括号括了3段,就是了。

(教师赞许地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出示图7)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c96c5edc0b80dbbe2b0fab5878ffcbe4.jpg

生(惊讶地):哦?

师:哦?这是谁的作品,来帮我们解说一下?

生:我画了4个苹果,别人拿走了3个,就是拿走3/4。

(课堂上响起了赞同的掌声)

3. 呼应大头儿子的难题

(ppt出示大头儿子的图片及疑问:“床是2个领带长,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现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刚刚大头儿子遇到的难题。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众):3/4。

师:(边指着黑板上的线段边说)把一根领带的长平均分成4份,这段占总长度的1/4,这段也是1/4,这段也是1/4,合起来是3个1/4,就是——

生(众):3/4。

师:(指着板书)所以,一开始就想到3个1/4和3/4的同学很厉害啊!

师:指4/3 你这是——

生:我以为四分之三是从上往下写的。

师:错得真可爱!

师:看着当时写1/3的女生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觉得是1/3呢?

生:我刚才看错了,以为图上括号里有3份,外面还有1份,就是三分之一。

师(恍然大悟):哦,原来人家是这么想的啊!1/3表示的是——

生(齐):3份里的1份。

师:对,不是3份以外的1份。

4. 概括做分数的过程,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

师:(把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在投影仪上)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都画了3份。

师:对,都是选出来了3份。(板书:选3份)不过,有的同学的3份是涂了颜色的,有的同学的3份是没涂色的。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图里,都是有3个一样的和1个不一样的。

师:那一共是几份呢?

生:4份。(板书:分4份)

师:每幅图都要分成4份。还有吗?

(无人应答,学生陷入了思考。少顷,ppt出示图片)

师: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七嘴八舌地):3/4。

师:(出示图8)3/4个领带长应该就是这么长了。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e9931d7e042346fb90639005a49b87e4.jpg

生(争先恐后地):不对!不对!

师:怎么不对了啊?

生:这几段都不一样长,所以不对。

师:(出示图9)那这样呢?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c73b2e755abd95ba6fec36f486b684be.jpg

生(开心地笑着):哈哈,也不行。

师:(边指边说着)咦?你看这不是1份、2份、3份、4份,然后4份中选了3份嘛,怎么又不行呢?

(学生积极踊跃地举着手,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微笑着出示图10)那这个呢?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9c2f0c4e902c552a2060c610396694e1.jpg

生(众):可以!

师:为什么这个就行了?

生(七嘴八舌地):因为它们都是一样长的。

师:回顾一下,第一个不行,第二个也不行,怎么第三个就行了呢?

生:因为最后一个每段都是一样长的。

生:它们都是平均的。

师:是啊,最后一个是平均分的。平均分了之后,4份中3份的长度就确定了。如果不是平均分的,那4份中3份的长度就可长可短了。所以,一定要注意怎么分?

生(众):平均分!

师:(出示图3和图6)知道了平均分的重要,再回头看看我们同学的作品,你觉得他们表示的3/4 是不是有的不那么合适了?

生:(指着图6)前面的画得太长了,后面好像没地方画了,所以最后这一段太短了。

师:我们是大体上表示出了3/4 的意思,但没有注意到要平均,每一份都要一样。

(学生赞同地点了点头,有些学生悄悄地拿起笔,小心地涂改着)

师:(指着图3)那这个呢?

生:这幅图有的小正方形大了一些,有的小了一些。

生:我觉得他中间的那条线画的时候就画歪了,他应该先对折一下再画。

师:对折是为了保证什么?

生:平分。

师:对,对折是为了保证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不管是画对的作品还是画得不对的作品,都在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众):平均分。

师:(指着板书的“分4份”“平均分”“取3份”)我们在表示3/4 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三个共同点:“分4份”“平均分”“取3份”?

生: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都动脑筋表示出了自己的四分之三。

师:确定是大家动脑筋的成果!孩子,你太棒了,我真没想到这一点!

5. 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看来,分数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长得很不一样,它分为3个部分,你知道这3个部分的名称吗?

生:我知道下面的数叫分母,上面的叫分子,中间的线是分数线。

(教师随即贴出分数各部分名称,“分子”“分母”分别写在圆内,“分数线”写在长方形内,三张卡片组成了“除号”,如图11)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e572aed3f554b57a5678ad92465f412c.jpg

生:嘿,除号!

师:分数和除法是亲戚!

师:你知道为什么4叫分母,3叫分子吗?

生:因为3是从4里面分出来的,就跟妈妈生孩子一样,从里面取出来的。

(师生笑作一团)

师:这么一说,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分数不仅表示大小,还表示了一种关系,就像母子之间的关系一样?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

生:表示切一刀,平均地切一刀。

师:平均地切一刀,就是要干什么?

生(众):平均分。

6. 试写分数并解释意思

师: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知道分数怎么读,那你会写分数吗?请你在纸上写一个分数。如果你写完了,你就看看黑板前的同学是怎么写分数的。

(学生动笔在纸上写分数,教师巡视,请同学到黑板上写)

师:有没有发现同学们写分数的顺序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同学写的这个分数,怎么读?

生(众):六份之三。

师(神秘地):你知道大人们怎么读分数吗?(擦去“份”的单人旁)请一起读。如果我写3/6,我一般喜欢这么写——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分数的写法:先画分数线,然后写分母6,最后写分子3)

师:你知道这个同学写的3/6表示什么意思吗?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

生:3/6就是从6份里面取出3份来。

生:我觉得3/6也可以是从6个苹果中拿走了3个。

师:那要是就一个苹果,3/6表示什么意思?

生:那就可以从苹果上切下3块来。

师:哈哈哈,切下3块,是不是挖一小口,再挖一小口,再挖一小口呢?

生:不是,应该是平均切成的3块。

师:然后呢?

生:然后拿走3块。

师:哦,平均切成3块,然后拿走3块,就是3/6?

生:不对,不对,是平均切成6块,再拿走3块,是3/6。

师:你们的意见呢?

生(众):同意。

师:那要是像我刚刚说的,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3块,然后拿走3块,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3/3。

师:也就是把整个苹果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地):切3块拿3块,都拿走了。

师:看来,要想弄清楚一个分数表示的意思,我们得先看看分母表示什么意思。分母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分母表示把这个东西一共分了多少份。

师:真好!所以分数3/6的6,是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众):6份。

师:然后分子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争着说):拿走3份。

师:没错!小组同学之间再互相说一说你刚刚写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谁能和大家说一说,你写了什么分数,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生:我写的分数是1/2,就可以看成是2个苹果拿走了1个。

师:这样就拿走了?

生:拿走了1个。

师:对,拿走的这1个,就是——

生:就是吃掉了。

师:哈哈,拿走的就是吃掉了啊。我想说的是,拿走的这1个苹果,是2个苹果的多少?

生:1/2。

师:没错,这节课还没有发言的同学,有没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分数?

生:我写的是4/6,就是一个蛋糕分成6份,有4份被拿走了,还剩下2份。

师:所以,4/6表示什么意思?

生:拿走的4份是整个蛋糕的4/6 。

师:这样表示4/6行不行?

生(众):行。

师:有没有人耳朵特别厉害,听出问题了?前面有同学在说的时候就丢掉了,不过没人提醒。

(无人应声,学生都在静静地回忆着刚刚同学的发言)

师:掉了两个字,谁注意到了呢?

生(幡然醒悟):哦,是“平均”分!

师:把一个蛋糕分成6份,这6份是大大小小不一样的6份,行吗?

生:不行。

师:所以,得特别强调要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趣解难题

1. 你能看见分数吗?

师:分数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好玩的数,不过分数特认真,特别考查我们是不是严谨,丢了“平均”二字,就成不了分数了。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少能看见分数的,需要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ppt出示大头儿子的图片(图12)。学生看见图片,开心地笑了,交头接耳着说着自己

发现的分数)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97c9b198c43c82bd5059ffc2360c889b.jpg

师:你看见什么分数了?

生(七嘴八舌地):1/2。

师: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开心地边笑边说):1/2就是大头儿子的头占整个身高的1/2。

(ppt出示小头爸爸的图片(图13))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F7BCC4EB-B892-4641-8DB4-41759A57D3F2/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cbfdffcbfa1e50abe25e0b6e06c06f47.jpg

生(七嘴八舌地):哇,头真小,哈哈。

生:小头爸爸的头是整个身高的1/7。

师:还看到别的分数了吗?

生:还能看到6/7。

师:6/7是什么意思?

生:身体是整个身高的6/7。

(随便选择了一名男生,请他走上了讲台)

师:请同学们看看,估计一下,这名同学的头占整个身高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在座位上用手比划着,商量着,过了一会儿,争先抢后地抢着说:1/3,1/4,1/5,1/6……)

师:好了,不再猜了。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帮我们量一量、比划比划,好吗?

生(边比划边说):1、2、3、4,4条线将整个身体分成了5 段,每一段差不多都是一个头长,所以我觉得他的头占整个身高的1/5 。

师:怎么样?

(课堂上响起了学生们赞同地掌声。站在讲台上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着)

2. 用上分数妙解难题。

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真的是太喜欢同学们了,从刚开始没有几位同学发言,到后来我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棒!不过说到喜欢,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遇过的一个难题,你能帮帮我吗?

生(信心满满地):能!

师:小时候,常常会遇到大人问我,“华应龙,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怎么回答呢?

生:都喜欢!

师:对!对!我也是这么回答的。可是大人就会说,“不行,不行,只能喜欢一个”。你能帮我吗?

生:您可以不回答他。

师(微笑着):哈哈,好,不回答也是一种很好的回答。

生:您可以说一个人各喜欢1/2。

师:哦,也就是说把这个喜欢平均分成——

生(抢着说):平均分成2份。

师:1/2喜欢——

生(抢着说):1/2喜欢爸爸,1/2喜欢妈妈。

师:哦,以后再碰见这样的问题,我就知道了,用分数就可以很好地回答了。好了,再见了,我百分之百喜欢的孩子们!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得很写意。

治大“课”若烹小鲜。这节课没有移步换景,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故事;这节课没有精雕细琢,学生思考的素材都是素朴的、自然的、绿色的,来自于当堂生成,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创造。而以往“分数初步”的经典问题一个都不少,随机融入,且行且思。

这节课上得很享受。

那是肇始于2003年苦苦思索后的享受。“大头儿子的难题”,量床的长和量沙发的长两个画面,可以说是“两画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设计之初,我思考:测量的长度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创设的情境要彰显出分数表示的必要性。测量长度有尺子,则不需要分数;没有尺子,也可以像郑人买履那样带根草绳。要设计草绳用不上的情境,就需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不在同一个地方,就需要两处都有一个固定长度的物品。同一品牌的电话线可能是一样长的,但它的长度是有弹性的……躺在床上,看到领带,喜出望外。家里有领带,小头爸爸打着领带,领带的长度是有统一规格的。如果是配桌面玻璃,用领带测量,太粗放了,可能不适合。配凉席,测量床的长度是可以将就一些的。要用分数表示,就该有先用整数表示的,这样也先渗透了“领带的长度”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因此,有了先量床的长,再量沙发的长。

领带对折再对折,究竟是把领带的长度平均分成了几份?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确实有难度。不过,动手折一折呢?问题迎刃而解。这就像问3点到5点之间时针和分针相遇多少次。如果您当作相遇问题来解,一定叫苦不迭;如果您拿块手表转动一下指针,真是不费吹灰之力了。我们要教学生学的,可能不要只局限于思维。

这节课,我介绍了分数的新读法,那是源于我上一次的教学故事。

一个看上去很胆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出3/5的意义,我问:“3/5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5份中的3份。”我夸他后,说:“这5份是怎么分的?”他说:“平均分。”“对了!”

在交流阶段,我有意让他锻炼一下,请他来说说。他的声音有些颤:“3/5表示5份中的3份,平均分。”“他说得对吗?”同学们齐答:“对!”“是,他说得非常好,特别强调了‘平均分’。(我眼看着他)你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吗?”那个男孩有些激动,声音明显地高了许多:“把5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笑了,我也惊讶地张大了嘴。

学生“把5平均分成3份”的错误说法,是否是由于分数“五分之三”的读法导致,不得而知。但我以为,“五份之三”的“之”更合乎古文中“其中”的意思。我多方求证之后,认同者多。但是,教学是天大的事,我不能轻易改动。因此,有了下课前擦去“份”字单人旁的一幕。

这节课上得很遗憾。

课上有几处学生的精彩,被我快速评价掉了,那是可以让学生来评价的,我怎么成了主角?那也是应该教学生学的。电视剧《潜伏》中说:有一种失败是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李烈校长提出的“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此“景”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骇”然。骇然,惊叹学生的了得。

看来,课堂上的教师不但要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需要小桥流水的婉约。细节成就完美。课堂上,教师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做好导游。

这节课上得很有价值。

回味课堂上学生明眸里的光彩,回味课堂上学生会心的笑声,回味自己指引后学生的精彩,我强烈地感受到课堂里的我们就是向着目标出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分数初步”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分数真可怕,真繁琐,真讨厌,那么他们的学习还未开始,便已结束。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创立的“攀登英语”实验,拒绝英语老师进入,就是因为英语老师听到小学生不规范的发音就会本能地纠正,从而使小学生们不敢再开口。我包容学生的差错,不急于去纠正,反而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养成。

今天,我们始于足下,让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出发;明天,我们的学生就有可能远行千里……

原来,我们的教学就为了结果,掐头去尾,精讲多练,重在知识;后来,我们的教学还为了过程,从头到尾,自主探究,重在体验;实际上,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开始,见头思尾,混沌初开,重在兴趣。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定义“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修改为“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

我幸福着我的思想,教是为了学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