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如何给教师减负?教育部回应了
(2021-09-13 18:02:02)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负担是减轻了,但是又该如何给教师们减负呢?毕竟如果教师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就很难保证较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如何给教师减负?教育部回应了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进行了相应的回应。
首先任司长表明了一个观点,给教师减负的目的是将教师从那些本不应当由教师承担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热情。
此外,任司长强调,教师在教书育人上花再多的功夫都是应该的,作为教师应当把下一代培养好。
而为了能给教师们减负,各地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清理那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从而保障教师们能够潜心教学,静心育人。
相关政策出台之后,教师们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工作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们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而在“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义务教育学校也在推行“5+2”课后延时服务。经过前期给教师们减轻了与教学无关的工作负担之后,教师们才能更好地做好课后延时的作业辅导、答疑解惑等工作。纠正对减负的认知
其实以往很多教师对于减负的理解有些偏差,认为减负除了把与教育无关的工作量减少之外,同时与教育相关的工作量也会有所减少。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目前减负政策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本不应当由教师负责的工作。但是教育教学是教师们的本职工作,按照任司长的观点,在教书育人方面即便花再多的功夫都是应该的,因为这是教师们的岗位职责,同时也是在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所以希望教师们能够理性坦然地对待课后延时服务,并用心提供相应的作业辅导、答疑等服务,真正地潜心教学,静心育人。
乱象:教师们主动“劝退”家长
然而,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推出,部分教师们对此并不是十分赞同,因为这会直接让他们下班时间更晚,回家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更少。
于是部分教师结合课后延时服务自愿报名的特点,开始变着花样劝退家长们,通过“合理”建议的方式让家长们不报名或者少报名。
据笔者目前了解的,身边已经有不少家长收到了老师发布的通知,虽然通知中确实在分析课后延时服务的利弊,但是其中夹杂着一定的个人情绪,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家长们不是情非得已不要报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毕竟作为教师,是没有资格强行命令家长不报名参加,于是便通过这种方式委婉地表达。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习惯了之前的下班时间,也想要早些回家陪伴家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后延时服务提供给教师们的补助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毕竟课后延时服务虽然收费,但是收费标准与市场价格相比相差较大,所以对于家长们而言是好事,但是对于教师们而言可能会认为性价比不高,所以参与的热情就不是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