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新挑战,一线老师怎么办?
(2021-08-30 20:11:28)暑假就要过去,一线教师们在即将迎来新政策的新学期,将面临哪些重要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一起来看“双减”政策后,一线教师将面临几个重要的挑战。
01挑战一: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双减”政策旨在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弱化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师需要对“多元评价”的内容、维度、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用增值性评价客观判断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看见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适时向家长解读孩子“多元评价”结果,从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出反馈,携手进一步为学生全面、个性化地发展做好规划。02
挑战二:
作业布置“精选”“适量”“分层”控制作业量,不是简单的减少题量的布置,而是要对作业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我们需要研究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作业的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我们需依据课前学情调查确定每个班、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比如预习作业,可以促进课堂重点和难点的前置;限时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速度和准确性;整理性作业有助于建构知识体系、捋清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教师还要依据所教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内容精选作业。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和学生实际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每个班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优秀、良好、基础薄弱。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分层,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保证各层次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需要强化作业对学习的正向反馈,加强分层作业的布置,对部分学生主动开展一对一讲评和辅导。作业的题量、思维量、难度系数、讲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完成作业的时间,达成对作业量的控制。03
挑战三: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双减”对作业时间和数量、睡眠时间的严格限制,以及辅导机构力量的大大削弱,使得教师必须向课堂要效率,这样或许对课堂教学的变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更专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更重视备课与教研活动,更注重自身专业水平和对学科理解的提升。从小处着手,比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高效、趣味的授课工具,新颖创意的授课方式(微课、STEM)提高授课质量和学习兴趣;课堂上除了一对多的讲解,还需要同伴互助、小组共学,让每个孩子都“在场”;课后作业除了双基练习,还要有灵活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特长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喜欢。在保证孩子们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来实现新突破,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多元能力,在有限的课时中开展创新课程,这些都是任重道远的任务,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开放心态眼界的过程。当然,对阅读、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的重视,以及课后服务给予师生更长的陪伴时间,这些都会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从教书走向育人。04
挑战四:更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以前往往是通过校外机构的力量,优生培优,弱生补弱,以达到相对的“同步发展”。校外力量的忽然撤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就排在一线教师面前。但由于校外机构往往会采取一对一、一对几的方式,且占用大量课余和周末、假日时间,学校教育很难实现。唯一的路径就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分类、个别化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脱出来,变成学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从研究自己怎么教变成研究学生怎么学,让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为儿童成长服务。05
挑战五:家校共育更高效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严格管控,少了社会力量的“加持”,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会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巧储备。作为老师,需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引导,统一教育理念;其次,给予科学实用、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有效的“助攻”。这就对老师们的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知识也有了一定要求。为了抚平家长焦虑,顺利推进学校教育,老师们是需要花功夫和时间的。
06
挑战六: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的协调繁忙的工作让很多老师顾着班上4、50个孩子,却顾不上自己的1个孩子。而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推广,更是拉长了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也就会更加突出,这对老师们的工作状态、积极性以及职业前景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既要保证本职工作的完成,又要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就需要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关注和协调,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给教师群体关注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