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进行讨论,数与代数内容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大的比重,地位重要,教学价值更重大。在小学阶段,这一知识领域大致包括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以及探索规律等等。他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的关系的角度,更为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我们的现实事件。与传统的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的教学领域知识相比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这一领域中间,它的目标、内容以及处理方式上有了很多实质性的改变。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提倡使用计算器,降低对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注重估算等等。比如在教学加减法运算的时候,要求学生不计算能够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在教学乘除法笔算的时候,也让学生能够不计算,特别是除法计算中,能够估算出商是几十多。
二、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和感受知识,例如,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时候,旧教材是让学生直接通过计算来揭示规律,而新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画面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上衣价格和裤子的价格,求几套衣服购买之后的价格总价是多少。还有一点不同是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的揭示,旧教材中是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新教材中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可以用图形、字母、文字。过去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往往对于那段结论性的话在理解、记忆上面压力非常大。但现在该成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这一规律的时候,学生就相对来讲更轻松更自主些。
三、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索模式的能力。比如在新教材中都安排有找规律这样单独的单元。
四、注重应用,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教材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一个学期中大概都有四次左右。这些都体现出了数与代数领域与传统的数与代数领域之间相互比较之后发生的变化。
以上的几点改变,也引发了我们教师新的思考,就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数与代数的教学有哪些新的教学策略;怎样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呢?
1、在现实的素材和具体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从情境感悟到实践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是联系实际来体会。
2、促进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数是抽象的符号,学生相对而言更易于接受的是表达表象的数,比如:小棒、方块或计数器上的算珠等等。要真正发展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不断的去发展学生数位的知识。借助计数器来掌握数位的顺序,结合计数器上的拨算珠的过程、读写数和数的组成和分析来体会十进制的计数方法。
3、结合具体素材感受数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保证学生掌握数数、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教师要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它究竟又表现在那些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各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等,这些都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新认识的数,不断的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尝试着用数去描述和交流信息,这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数感是对于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而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并不是学习一个单元或学习一章就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地去培养,应注意把学生的数感发展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数与代数的相关意义,对于数或者代数,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境中加以理解,这就恢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淡化了我们传统课程教学中过分形式化的要求,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教学的要求和机械记忆的状态,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与代数的意义和本质,它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数的相关的意义具有很好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