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建课堂,向“假”学习说不

(2020-06-08 14:34:52)
分类: 问题思考

重建课堂,向“假”学习说不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gKgGTO5mnG7W2gB8SMVOky5GXkNErGUOcEIaeMYgmMMO02odqLMyDYxhLficLQfzyFSdtdJL8ngSA/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核心素养课改理念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广大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学实践创新不断涌现。“为‘真学’而教”“让学习真正发生”等课改主张引发热议,更为改变课堂、发展素养提供了现实路径。6月4日晚8:30,李翠梅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线学习了张齐华《“认识千克”深度思辨与课堂重建》专题讲座,意在通过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探寻课堂本源,让课堂成为“真学习”的发生地。



告别“假”学习,走进“真”课堂

——学习《张齐华“认识千克”深度思辨与课堂重建》有感

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中心小学  李志兵

工作室半月一次的线上学习,给了我“结识”教育大咖的机会。今天工作室组织我们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认识千克”深度思辨与课堂重建》讲座,我深有体会。张老师深入课堂一线,以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真”“假”两种学习。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教学中,也是时有这样的课堂:“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配合得挺好,但是教学效果不理想。” 这与张齐华所说的“假”学习如出一辙。像《认识千克》这类课程,学生都有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相关的信息,但是知道了就代表学生已经理解了、掌握了吗?通过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调查发现,对于一些相对来说侧重事实或者客观的知识,学生都能给出一些非常棒的选择和判断,但是涉及到考察学生对千克或克的一些量感时,学生对千克和克不甚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以甄别,以免学生的“假”经验干扰学生的“真”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有人说,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活动的教学。在《认识千克》这类课上,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学生在课堂中动手量了、用手掂了、去比较了……学生在经历这样的活动后,是否已经获得了经验?张老师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给了我们一个建议:我们的课堂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结构、有体验、有反馈,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好活动,不是所有的经历都等同于经验,有目标、有结构、有体验、有反馈的的活动才有可能突破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

再者,一节课中的素材有限、机会有限、时间有限、效能有限,学生一节课接触的商品有限,每个小组所呈现的物品就那么几件,可能学生就能触摸一次,一堂课40分钟,体验的时间就更有限了,所以一堂课下来学生有深度的体验非常少。为此,可以将课堂前移,在学生新课之前可以先去超市体验一下,去超市称一千克鸡蛋,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大约有几个?在爸爸妈妈陪同之下,通过在实地进行细致的活动充分体验,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深度。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W2F7GRggf2MZs0KHrPsE3GUvps2IohC5XMGDySAUH0Ds8brsx2tHKoAvD6vKAz4oUq7D99DLp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把握学习本质,重构课堂教学

——听张齐华老师“向‘假学习’说‘不’”讲座心得

滁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艳

“假经验,知道不等于理解;假活动,经历不等于经验;假学习,课堂不等于教室;假评价,会写不等于会用;假教学,掌握不等于素养;”这是张齐华老师在“重塑认知,开启课堂重建之旅”系列讲座“向‘假学习’’”中提到的几点学习建议。结合个人的教学,也有了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选择使用教材

张齐华老师结合《认识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从教材速览、教学建议和要点回顾三大方面进行了讲解,对于教材,张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关于《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中,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对于同一课的设计编排都是不同的,教材各有考量,建议老师们一定要能给自己选择的教学思路给出一个合理的表达。我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懂得扬弃和变通,对不适合我们的教学的素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结合学生的一些实际的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创造出一些过渡性的素材。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二、把握学习本质

对于课堂教学,张老师提出可能存在着假经验,假活动,假学习,假评价和假教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张老师在提到假学习当中说到,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夏老师的遭遇,夏老师在执教《千克的认识》公开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教学流程都特别的流畅,但是在课后的测评当中,结果并不理想!经过分析以后发现了影响和制约孩子们达成学习目标的,可能有这样四个瓶颈,素材有限、机会有限、时间有限、效能有限,造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在经过夏老师团队的再次商量之后,创建了基于“菜场”,“超市”的翻转课堂,让学习走在课堂之前,也就是让孩子们先学习,提前进入菜场和超市进行体验式学习,结果收到了非常棒的效果!由案例想到,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已明确了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可以成为我们数学学习的课堂,而且学生接触到并能够掌握的一切与数学有关的经验都应该被利用起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案例中所提到的,让学生到菜场,跟家长一起去通过买菜,称1千克的鸡蛋,然后拎一拎,称1千克的米,拎一拎,并保持半分钟……让学生在这些反复的经历当中,增加了学习的厚度,同时也通过这些充分的体验活动,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宽度。这样的学习才是让学生真实发生的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是越来越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但是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存在高度的抽象性,很难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点迷茫,不知该如何着手去进行教学,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与思考一同行走,会让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数学教学更加自然,真实。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W2F7GRggf2MZs0KHrPsE3GUvps2IohC5XMGDySAUH0Ds8brsx2tHKoAvD6vKAz4oUq7D99DLp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让学生真正建立“量感”

——听张齐华老师讲座《向假学习说“不”》学习心得

天长市城南小学 王永斌

6月4日晚8:30,滁州市李翠梅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线上学习研讨活动,本次我们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讲座——《向假学习说“不”》。张老师以“认识千克”的教学为例,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假经验”“假活动”“假学习”“假评价”“假教学”等虚假学习现象,并给出了教学建议,对“认识千克”进行了深度思辨和课堂重建。讲座对我们一线教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听后受益匪浅。

一、假经验:知道≠理解

“千克”这个质量单位而言,学生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教学“认识千克”前,张老师进行了前测:

1.你听说过千克吗?

2.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3.4个苹果约重1(   )(填“克”或“千克”)

前测的结果是超过90%的学生都能填对。然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学生“知道”了,是否“理解”了?

二、假活动:经历≠经验

数学课需要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然而并非活动越多越好,学生经历了活动,不代表获得了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要做到“四有”:有目标、有结构、有体验、有反馈。

“认识千克”的教学为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让学生经历多维活动(估、拎、称、调),形成对“千克”的表象记忆,最后进行反馈调整,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链条。

三、假学习:课堂≠教室

我们的数学课堂通常是在教室里进行的,然而就“认识千克”而言,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素材有限、机会有限、时间有限、时间有限、效能有限的瓶颈。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如设置创建“菜场”和“超市”里的翻转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克服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四、假评价:会写≠会用

我们往往习惯于纸笔式的测试,然而会写了未必真正知道,因此,我们可以创新单元评价,洞察学生的真实学习。“认识千克”,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测试:

测评一:先让学生凭感觉装出1千克的水果,然后用弹簧秤称出实际的重量,再与1千克作比较,考查学生对千克的感知。

测评二:掂一掂自制瓶装水的重量,说说大约多少克,考察学生对克的感知。

五、假教学:掌握≠素养

教师在教学“千克”这个质量单位是,不能为单位教单位,而应有全局整体的认识,思考度量的本质、度量类教学的内核,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张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1.为什么需要千克?2.度量物体的质量,只有千克行吗?3.为何要统一千克这样的国际单位?4.度量千克与长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W2F7GRggf2MZs0KHrPsE3GUvps2IohC5XMGDySAUH0Ds8brsx2tHKoAvD6vKAz4oUq7D99DLp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话教学

——观《张齐华“认识千克”深度思辨与课堂重建讲座》学习心得

滁州市湖心路小学   熊传红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的3.15都会有一批虚假的商品被披露、被曝光,让消费者的权益得以保障。在热热闹闹的课堂学习中,有些学生也会存在虚假的学习现象,那学生深度学习的权益如何得以保障呢?6月4日晚,滁州市李翠梅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线观看张齐华的深度思辨与课堂重建讲座之“向‘虚假’学习说‘不’”。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材速览、教学建议、要点回顾。张特首先从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编排的特点进行分析,北师版编排“千克和克”的内容是一课时内容;而人教版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是两课时的内容;苏教版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也是两课时的内容。同样都是“千克”和“克”的内容,不同的版本出于不同的考虑有着不同的安排,这样的安排没有谁好谁不好之分,只是编者考虑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及进度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合理整合,设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更多的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那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如何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张特从5个方面剖析了虚假学习的表象,分别是假经验:知道≠理解;假活动:经历≠经验;假学习:课堂≠教室;假评价:会写≠会用;假教学:掌握≠素养,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张特的报告“醍醐灌顶”,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老师不能被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所蒙蔽,要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要让学生的思辨撬动数学课堂。记得我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在摆竖式时应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当时我想,他们是真的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了吗?我向一位叫的最响的同学问到“你能说说为什么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吗?”这位同学并不能清楚的表述,不仅是他,接着又请几位同学来说,都不能清楚的说明。当时我想这就是假经验!那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个算理呢?我让学生拿出小棒,用小棒摆一摆。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明白,整捆要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个的要和单个的合在一起,也就是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

听了张特的讲座让我对深度思辨与课堂重建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