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其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教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资源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发展的源泉。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
(一)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与方法不掌握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首先应该掌握相关的概念与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概念是学生启发思维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学习掌握数学概念与方法,然后熟练应对各种习题。学生学习时容易出现死记概念,死套公式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为若是数学题目稍微一变化,学生就不知道怎么解答。如在开展小学五年级下册中“找规律”课程内容教学时,通过例题发现:“不同和的个数=总数—框的次数 + 1”,学生利用该公式可以解决练习题,但只要数学题目有所变化,学生还是硬套公式,不懂得变通。所以,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做到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公式的真正内涵,这样在做数学题目才能够游刃有余。
(二)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建构不完善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传递,不是零散的学习各个章节的数学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把握各种类型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不完整,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各种小错误。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有些学生会因为关于角方面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而出现认为“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这样的错误。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关于角的知识体系,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测量,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一)将课堂错误资源作为新材料进行教学
一位心理学家盖耶曾经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的确,不是说错误就没有价值,相反有时候一些错误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学生的有些错误资源利用得当,就会具备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具有典型的教育性意义。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利用,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做到错误资源正确使用,成为让学生学习的新材料。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让学生给四叶草涂上1/4的绿色。当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时,发现有学生涂成了1/2,有学生涂成了3/4,有学生涂成了把四叶草全都涂了,这样的一些错误现象让教师有点哭笑不得,但如果我们将这些错误加以利用,把涂错的例子作为新的题目要求来讲,如把题目换成给四叶草涂成3/4、1/2、1的要求,并称赞这些同学在新的要求中是非常正确的,这样会让学生同时掌握几道要求的题目,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使得错误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引导学生反思其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能为了追求正確的答案,忽视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耐心面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反思他们的错误,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所犯的错误,帮助学生理清正确的解答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有一道三年级的数学思考题:“早餐店阿姨蒸一个包子需要1分钟,那同时蒸6个需要多少分钟?”很多学生容易犯“蒸1个需要1分钟,所以同时蒸6个就需要6分钟”这种错误,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他们出现的错误,让学生清楚六个馒头是放在一个蒸笼中蒸的,所以蒸六个馒头其实和蒸一个馒头所花费的时间都是一分钟。这样的思考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只要教师多加引导,学生就能够掌握其中的道理。
综上所述,对于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有效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开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错误资源教师应该加以利用,把错误资源有效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材料,将“错误资源”转变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教育性,帮助学生反思错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反思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