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上学生经常出错,错误提供给学生成长的契机。出错是学生的权利,版主学生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则是教室的义务。
2.尊重和承认“儿童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正确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3.只有思维参与的活动,互动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思考、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积累经验与素材,是师生互动的开始。
4.理答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时候选择等待,什么时候需要重复确认,都需要教师善于积累,做有心人,不断掌握科学理答的方法。
5.等待、延时判断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也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思考,这样才能等到花开的时节。
6.把握教材与深入解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纵向要把握知识脉络,横向要沟通知识联系,教师只有做到“脑中有树”,才能“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
读后感:
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授杨文荣先生说:“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吴正宪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的确,从这本书里我读出了吴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更重视对学生的整体发展。
全书结合教学案例,一共给出了21个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等等。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书里的很多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也遇到过,书里相近的案例是最方便直接学习的。例如第十个策略“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对我来说,评价可能就是对学生回答的一个反应。但吴老师却用了4个例子深刻讲解了评价的作用和对评价的运用。其中,第二点”延迟评价,给予空间“是我最欠缺的。好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问题提出以后不要着急于得出的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以简单的对错匆忙下结论,而要延迟评价。案例中,吴老师在重点教学”1/2“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生活中的一半。同学们在黑板上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其中一个男孩用画桃子表示而不愿意擦去。吴老师耐心地等待着他们,直到出示了”1/100“,男孩画了一会,自己放下了笔。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我,我一定沉不住气,让孩子赶快擦掉。而吴老师却采用了延迟评价的策略,通过耐心的等待,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真正地接受这一抽象而又简明的数学符号。
我明白了,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也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思考,这样才能等到花开额时节。所以,我们不要着急做出结论,可以把问题返还给学生,给他们再次发现的时空,让他们对自己先前的表现进行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