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课怎么上有效?
(2019-03-26 09:42:19)分类: 问题思考 |
数学复习课怎么上有效?
——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为例谈复习
每当进入复习环节,个个老师都头痛。但不经意间,我们就把复习课上成了单纯的知识回忆课,课堂上只是把学生过去所学知识再回忆一遍,或者干脆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题海中摸爬滚打,将复习课变成了知识训练课。不能说以上两种复习方法完全无效,但是教学效率肯定不会很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熊传志老师执教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谈一点肤浅的思考。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图形与几何》板块的一节内容。其教学目标有3个:一是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相关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二是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重点是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熊老师采用“三学小组”模式,以“前置学习、自我梳理——小组交流、共同梳理——班级展示、完善体系——巩固应用、拓展思维”四大板块来组织教学,听完课我习惯性地问自己:这节课学生的实际获得是什么?从前置学习到小组交流再到班级展示都在紧紧围绕“构建知识网络”展开,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面面倶到,更多的重复,学生的思维似乎没有多大的提升。后面的练习时间很仓促,思维训练的力度与密度不饱和,如此下去,最后的果实怎会饱满?
复习课的基本原则应是“温故知新、提高能力”。“温故”是复习课的首要任务,但温故绝不是将所学内容重讲一遍,这样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温故重在查缺补漏,凡是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不再补,补的是哪些学生容易遗忘和易于出错的知识。其次是知新,其含义有二:一是将旧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纳入新的知识框架,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因为系统的知识比分散的知识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炼解决问题新方法,这需要教师高度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做到了“温故知新”,只是完成了复习课一半的教学任务,“提高能力”才是复习课的落脚点和归宿。能力的提高需要适当的训练,但绝不是以练代讲,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重复做题,而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题,让学生运用上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以举一反三,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因此,训练题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体现思维的深度的广度,量不在大,而在精。学生做题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回馈所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的归纳,使方法进一步条理化。
假如我去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一、前置学习,自我梳理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表格式的前置学习单,课前让学生在自主重温书本的同时完成相应的整理,如果遇到不会的教会学生重点批注,这些批注点就是课堂小组交流的重点。
二、小组交流,完善认识
三、焦点碰撞,提升认识
四、多项练习,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