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

(2018-11-21 11:21:27)
分类: 教学反思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
    数学文化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渗透一定的数学文化,那会是多么精彩的一堂数学。理想,总与现实有差距,所以我们总是在追求理想,让社会得到发展。

我们教育者的理想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吗。我们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也在追求这样的最终目的吗?那数学文化不就是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更接近我们的理想吗?

    小学数学教育虽然不是以培养数学家为使命,但他应当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一些事,解决一些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育学生的文化内涵。

1.教授者文化

    因为留意了“数学文化”,所以看书读报也就多张了个心。然后发现数学化真的在数学课堂的每个角落。所以,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授者,也要学习文化。

还是拿“圆”来说。小学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自己也听过这样的课,也曾上过《圆的周长》。认识圆不过是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和能自己用圆规画圆罢了;求圆的周长时是通过操作探索认识到π的存在,得到公式,最多介绍下祖冲之。

      可是我通过看书查资料后发现“圆”妙不可言:

【案例一】“圆的认识”素材重建

(1)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一颗小石子,荡起的一圈圈波纹都是什么形状?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将它画下来吗?

(2)这是个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荡起的波纹会这样?会出现其他形状吗?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3)找个平静的水面,亲手试试。认真观察,并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与其他同学交流好吗?

平常的现象,蕴藏着生动而丰富的的探索价值的数学规律?试想,当一个绝妙的水纹展示在学生面前,他们的感官、精神世界经受的是多么美妙的冲击啊?这不仅是数学本身的价值带来的愉悦,更是数学的文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啊!

     课程本身是基于教育过程的一种“文化创造”。在这种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学习者的个体在通过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经验积累而获得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文化也借助着人类个体的到相应的传递和创造。

【案例二】教授“圆的周长”教师在学生自己活动后提供了以下的资料:

    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錍经算》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为“古率”。人们通过古率计算到圆的周长总小于实际值,就不断运用经验修正π值。后来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利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最好的估计值……直到现在电脑的帮助我们能知道π小数点后面的几万位。(这就是我曾经教学完《圆的周长》后,课外读给过学生的资料。)

    一次跨越历史、跨越国界的旅行啊!过去的若干个世纪的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圆周率的贡献让学生难以置信,通过史料的介绍,不仅传播了数学的文化历史(虽然是很小的一点),更是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的的源远流长,激励学生去探索。

    数学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而我,老师,也是个学习者。

    记得印象深刻的还有听华应龙老师的一堂《圆的认识》,也是有回味无穷。

    从小明要在自己一米内找宝藏来认识圆,整节课是在什么是圆?为什么是圆?怎么是画圆?中层层深入,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其中当然也渗透了很多数学文化思想,甚至是古文。峰回路转,借用科学思想,来个否定:“小明的宝藏一定在地下吗?”由此引出“球”,学生意由味尽,于是在掌握圆的基础上对于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圆”的存在,于是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成长不竭的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地美丽、动人起来。

    如上,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就像泡茶一样,香味慢慢蔓延,品尝起来回味无穷。数学教育在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身上沉淀、积累,作为他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的一生,就如学了语言更善表达、学了艺术更会观赏,学了数学应当使他更会理性地去思考、辨析。

所以,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可以向书本、向专家学习。切实加强教师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使我们也能学以至用。

    2.在挖掘教材中凸显数学文化

数学是精彩的,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让孩子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地调动,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这么理想的课堂,是靠教师的智慧去充分挖掘教材,传播文化。当然,这也与数学文化的自身魅力密不可分的。

    苏教版实验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有趣的实践活动课来初步渗透数学文化。到了中高年级,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让学得有“文化”

短短的40分钟,我们在教授知识,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传授数学文化。但我们也要理解清楚,我们仅仅可能是在传授数学文化知识。你是否注意到:构建教学结构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感知知识的规律美,是否也是一种数学文化?

    4.在生活中文化

    当然,这是仅仅不够的。数学本身也是一门文化。但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一部分。而数学文化,内容广泛。

    于是,数学教学更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实现,课堂内外,皆可涉及。比如1、游戏竞赛。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漫游数学宫、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举行数学24点比赛,数学文化知识抢答比赛、对抗赛等等。2、动手操作。让学生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既动手,又动脑。特别是低年级计算的算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亲身的实践和直观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比如我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个班让学生摆,因为花时间也麻烦,所以第2个班我省去了,想学生以前摆过,理所当然的会,结果2个班在之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3、实践应用。比如课堂上最普遍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种计算的实际应用。当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做小营业员等,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前提是老师和学生一定要从头到尾落实下去,切莫是虎头蛇尾,走形式主义。4、讲述故事。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讲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讲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的故事;讲神奇的纸带——莫比乌斯带(和学生实践过,还出现了另一种剪法,却是另一种结果,学生兴趣很高);讲数学和语言,“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讲数学和美学等等,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又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于是我们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让数学文化来得更猛烈些吧!文化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感悟其价值、提升自己的修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