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精彩案例评析

(2018-05-10 14:32:09)
分类: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精彩案例评析

 

     数学新课标,无论是在前言部分,还是在目标部分,都多次提到了让学生“经历……的过程”。如何理解该理念,落实此要求?本人愿结合一些实例谈点体会,并求教于同行。
  一、学生有需要吗?
      两节公开课,都上《简单的统计》。其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A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可是同时吃饭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呀,成人的口味是不是和我们儿童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学生马上建议去采访老师)
      B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些统计活动,现在你们看,台下有很多老师,你们敢去采访他们,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小组商量一下,我们可以去统计什么?”
  同样是下台采访老师,一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一个是为了统计而去统计,哪一个效果更好呢?还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需要开始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的渗透。尔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求面积,求到面积后,也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过程
  
(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B过程
  
(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生:(汇报同A过程,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略)
      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
  (生继续剪拼、测量)
      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
  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回答,意思是不要剪,直接想象出长方形。略)
  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谁最快。
     (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
      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那也就是,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生:底和高。
      师:为什么呢?
      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另一个是在情急的状态下,急中生智,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由于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就要多一些这些“迫切需要”的情景!
      二、学生在体验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