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崇辉数学名师工作室
高崇辉数学名师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845
  • 关注人气:2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高崇辉

(2012-12-23 17:14:4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泰山小学校    高崇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例2:“非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索沿非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沿非封闭图形植树的实际问题: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沿非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师:上课

生:立、礼,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第一排的同学起立,好吗?

师:有几个同学?

生:8

师用手指着他们之间的空,问:有几个空?(7个)像这样的空我们也可以叫做间隔。坐下2个同学,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坐下3个同学,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

生:依次作答。

师:在生活中和间隔的例子很多,大家能说一说吗?

生:种树、栏杆、电线杆、摆花、插旗……

师:能详细的说出来吗?

生:树与树之间有间隔。

生:栏杆之间有间隔。

生:花盆与花盆之间有间隔。

师: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间隔。

(播放课件)

师:有间隔有关的事情很多,看来很有研究的必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师生友好谈话,不仅仅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造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更重要的,为植树问题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作了有力铺垫与孕伏。】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泰山小学为申报省级绿色校园,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哈尔滨市泰山小学校

2010620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你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10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用一条线段代表小路,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预想的方案画一画。

【设计意图: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进步,每个学生都会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设计植树方案,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交流反馈。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了,哪位同学愿意来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1:两端都栽。

小组2:头栽尾不栽。

小组3:尾栽头不栽。

小组4:两端都不栽。

【设计意图:差异是一种资源。低起点、少限制的植树方案的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植树方案,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同时也为后面的规律探讨准备了研究素材。】

四、突出重点,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出来了这么多的植树方案,看来你们都有资格担任小设计师的职务了。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植的植树问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审题: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10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

师:还有补充吗?

生:小路一边。

师:我们先来猜一猜,你认为需要几棵树苗?

生:20棵。

生:21棵。

师:到底是不是呢?需要验证一下,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画线段图。

生:摆小棒。

生:可以在尺子上摆一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个别学生到实物展台展示汇报,用树苗演示。结论栽了21棵。

师(指图):我们来看一下,每隔5米一棵,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20段),也就是说有20个间隔,怎么列算式呢?

生:100÷5=20   20+1=21(棵)

师:当间隔长是2米、4米、10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并完成题纸中的表格。

【设计意图: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模型,及时利用线段图上将全长、间距与间隔数加以分析,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植树问题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解决“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2、汇报结果,并说出规律。老师电脑演示。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规律一:棵数=间隔数+1

规律二:间隔数=棵数-1

规律三:路长=间隔长×间隔数

规律四:间隔数=路长÷间隔长

规律五:间隔长=路长÷间隔数

3、引导反思“这些规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发现的?”引导学生说出画线段图、列出表格发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4、师:我们共同研究了同学们所设计方案中的第一种,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一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出示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让一学生讲一讲。

师:同学们真棒,什么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到数学乐园逛一逛。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了(   )座路灯?

2、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       )个同学。

3、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      )个台阶。

师:乐园逛完了,让我们来到一个更大的数学天地,来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少米?

3、一条马路长600米,在路的两旁每相隔6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种多少棵树?

4、一根木头长10 ,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学生黑板上板演,集体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找到相应的规律。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

师:我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现象吗?

(生交流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例子,同学们想一想,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课件演示)

1)排队的时候,学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爬楼梯的时候,楼层和层数的关系

3)手指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据木头的时候,据的次数和段数的关系

5)敲钟的时候,敲的次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适度地拓展,是对学生刚才发现的一种练习、一种巩固、一种应用。同时在适度地练习、应用中,枯燥、繁琐的植树问题也恰当借助生活经验作了最浅显、最通俗地表达。】

七、总结收获,情感体验。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我们总结收获的时间,看着你们的笑容,收获一定不小吧!最后让我们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共勉: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本课结束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是课堂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泰山小学校    高崇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例2:“非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索沿非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沿非封闭图形植树的实际问题: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沿非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师:上课

生:立、礼,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第一排的同学起立,好吗?

师:有几个同学?

生:8

师用手指着他们之间的空,问:有几个空?(7个)像这样的空我们也可以叫做间隔。坐下2个同学,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坐下3个同学,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

生:依次作答。

师:在生活中和间隔的例子很多,大家能说一说吗?

生:种树、栏杆、电线杆、摆花、插旗……

师:能详细的说出来吗?

生:树与树之间有间隔。

生:栏杆之间有间隔。

生:花盆与花盆之间有间隔。

师: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间隔。

(播放课件)

师:有间隔有关的事情很多,看来很有研究的必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师生友好谈话,不仅仅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造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更重要的,为植树问题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作了有力铺垫与孕伏。】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泰山小学为申报省级绿色校园,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哈尔滨市泰山小学校

2010620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你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10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用一条线段代表小路,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预想的方案画一画。

【设计意图: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进步,每个学生都会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设计植树方案,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交流反馈。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了,哪位同学愿意来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1:两端都栽。

小组2:头栽尾不栽。

小组3:尾栽头不栽。

小组4:两端都不栽。

【设计意图:差异是一种资源。低起点、少限制的植树方案的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植树方案,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同时也为后面的规律探讨准备了研究素材。】

四、突出重点,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出来了这么多的植树方案,看来你们都有资格担任小设计师的职务了。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植的植树问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审题: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10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

师:还有补充吗?

生:小路一边。

师:我们先来猜一猜,你认为需要几棵树苗?

生:20棵。

生:21棵。

师:到底是不是呢?需要验证一下,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画线段图。

生:摆小棒。

生:可以在尺子上摆一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个别学生到实物展台展示汇报,用树苗演示。结论栽了21棵。

师(指图):我们来看一下,每隔5米一棵,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20段),也就是说有20个间隔,怎么列算式呢?

生:100÷5=20   20+1=21(棵)

师:当间隔长是2米、4米、10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并完成题纸中的表格。

【设计意图: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模型,及时利用线段图上将全长、间距与间隔数加以分析,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植树问题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解决“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2、汇报结果,并说出规律。老师电脑演示。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规律一:棵数=间隔数+1

规律二:间隔数=棵数-1

规律三:路长=间隔长×间隔数

规律四:间隔数=路长÷间隔长

规律五:间隔长=路长÷间隔数

3、引导反思“这些规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发现的?”引导学生说出画线段图、列出表格发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4、师:我们共同研究了同学们所设计方案中的第一种,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一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出示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让一学生讲一讲。

师:同学们真棒,什么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到数学乐园逛一逛。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了(   )座路灯?

2、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       )个同学。

3、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      )个台阶。

师:乐园逛完了,让我们来到一个更大的数学天地,来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少米?

3、一条马路长600米,在路的两旁每相隔6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种多少棵树?

4、一根木头长10 ,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学生黑板上板演,集体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找到相应的规律。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

师:我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现象吗?

(生交流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例子,同学们想一想,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课件演示)

1)排队的时候,学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爬楼梯的时候,楼层和层数的关系

3)手指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据木头的时候,据的次数和段数的关系

5)敲钟的时候,敲的次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适度地拓展,是对学生刚才发现的一种练习、一种巩固、一种应用。同时在适度地练习、应用中,枯燥、繁琐的植树问题也恰当借助生活经验作了最浅显、最通俗地表达。】

七、总结收获,情感体验。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我们总结收获的时间,看着你们的笑容,收获一定不小吧!最后让我们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共勉: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本课结束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是课堂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