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
(2012-12-01 21:37: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堂实录 |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7-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2、谈话: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人们有的到户外运动,有的去郊游。你们看,李叔叔也准备骑车去旅行了。(请看屏幕)
2.提问: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互动释疑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
生1:40+56=96(千米)
生2:56+40=96(千米)
师:同样一个问题,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行走路程加上?(下午行走路程)“56+40”呢?( 上午行走路程加上下午行走路程)比较一下它们的计算结果,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得数相等。
师: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等于号”来连接这两道算式,写成像这样的等式。(一齐读一下这个等式)
师:仔细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这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没有变化。
2.举例说明,加强感知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下面老师说前边的算式,你来补充后面的算式,好吗?
师:17+23
师:同学们顺利说出了这些算式,老师觉得你们很聪明,那谁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呢?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同桌合作,深化认识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等式,另一个同学做判断,现在开始。(生独自举例后,引导学生相互检验一下,是不是等式。)
师:请问,你同桌说的是什么等式,他说的对吗?
生:因为他说的跟我们刚才举的例子规律一样,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没有变化。
4.谈发现,说规律
师指黑板上等式问:那谁来说说,像这样的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说)大家看,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几个数相加?(两个)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得数和变不变?(和不变)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没有)
师: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
5.表达规律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你可以用汉字、也可以用符号,等等都行。
生1:甲 + 乙 = 乙 + 甲
生2:□ + △ = △ + □
生3:a + b = b + a
师指出:大家的方法都很巧妙,很有创意!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就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a+b=b+a。(板书:a+b=b+a,齐读字母一遍)
师追问:和语言表述相比,你觉得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有什么优点?(简洁明了)
6.回顾旧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数学大家园中,我们又结交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加法交换律,你们高兴吗?你们对这位朋友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曾经用到过这样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加法验算。)
师:我们泰山小学每天都会进行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大课间活动吗?是呀,短短的十分钟,大家做做操、跳跳绳,既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身体,谁不喜欢呢,瞧,这些同学也在开展活动呢。(教师出示情境图)
1.引出等式,分析做法,理解题意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指名读题)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生:28+17+23
引导学生讨论:
28+17+23和(28+17)+23是一样的做法,都是先算28+17,加括号可以更加清晰。
师: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
生:先算28加17也就是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得数等于多少?
师:28+(17+23)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
生: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再加上男生的人数。等于多少?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可以连成等式吗?
(板书:(28+17)+23=28+(17+23),齐读)
2.观察比较(找等式左右两边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师:仔细看,等式两边的算式都是几个数相加呀?
生:都是三个数相加。
师:等式两边的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括号位置不同——就是表示运算的顺序不同。
师:左边一道括号在前,表示?
生: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师:右边一道括号在后,表示?
生: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既然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生: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是呀,三个加数相加,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和变不变?(和不变)
3.猜一猜(感知众多案例)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课件出示:(13+45)+25,13+(45+25))
生: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 板书:(45+25)+13=45+(25+13))
师:再看,(课件出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
师:口说无凭!(屏示:?)
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师: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
4.谈发现,说规律
出示小组讨论题:
⑴看这三组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⑵你从这几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大致说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表达规律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用语言表述,你们有什么感觉?(太长了)是呀,太长了,很难记。那你能从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用更加简洁的字母来表示这条规律吗?会不会?(会)
两个数相加是用a、b两个字母,现在三个数相加你觉得需要几个字母?
(生汇报、师板书:(a+b)+c=a+(b+c),齐读一遍)
提问:这里的a、 b、c分别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a+(b+c) 表示什么?
6.回顾旧知
指出:其实我们过去学习过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已经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出示课件)
=9+1+6
=10+6
=1
师:我们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使我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我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巩固练习,发展深化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 ☆+□)+ △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2)45+(88+12)
(3)75+(48+25)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师: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