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及互联网
(2019-01-20 16:24:28)
标签:
育儿杂谈情感健康 |
分类: 育儿 |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成天就喜欢玩手机,走路看,吃饭看,没写完作业就看,晚上躲在被窝里看。轻者,为此父母和孩子频繁吵架,伤害亲子关系;重者,孩子学业成绩下降,逆反情绪严重;有极端者,孩子因为父母不让玩手机而轻生,让人痛心不已。
为此,有不少父母的做法是,完全把手机和孩子隔离,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他们认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免于让孩子受到手机的毒害。但这样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
因为,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如同洪水猛兽,来势汹汹,但是让孩子们不接触手机是不可能的,他们就出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而手机和孩子们的学习、社交也都发生着必然的联系。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孩子们爱玩的手机游戏也不全都是负面的毁掉孩子的。例如,有一款叫做“我的世界”的游戏,很多优秀少年都很爱玩,理由是玩这个游戏可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而在全球2000多所学校里,《我的世界》已然成为教学工具,在历史、地理、物理等课程中,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观察地壳运动、学习电路知识等,帮助老师教学。
所以对于孩子们玩手机,关键点是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玩手机的内容,以及玩的时间长度。不能让孩子沉迷其中。
因此,如何让孩子玩手机有度、有节制,受其益而不受其害,才是做父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全新课题!
首先,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那么,如何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呢?其实很简单,可以用阅读这个好的教育工具。在孩子感到无聊,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光的时候陪孩子读一本书,或者读一个启发他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告诉他要自己给自己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并认真地完成,只有这样,不但可以打发无聊还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事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呢,这样就会觉得自己真正的充实起来,。
可以告诉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告别无聊的最好方式!例如,可以找同学去踢球、做游戏,可以唱歌、玩拼图、看书,在节假日可以去旅行、去运动,去拥抱阳光和大自然。总之,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去做。
但是必须告诉孩子一个原则:如果用无聊的方式来打发无聊,会觉得更无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出于升学的目的,强迫孩子发展某类兴趣爱好,那只是父母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那样做只会让孩子心生厌恶,一旦他有机会就立刻会放弃,一辈子都不愿再多看一眼,这样的兴趣培养方式无疑是很失败的。真正的兴趣,一定是让孩子从心底喜欢,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让他们愿意一直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渴望的人。”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广泛多样,它们不一定都能发展成为我们的优势或特长,但是我们从对它们的由衷喜爱中体验到了热情、喜悦与快乐,它们为我们结交到了更多的好朋友,它们让我们享受和放松,它们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这已经就足够了。
第二、和孩子商定并执行“手机约定”
关于手机的使用,需要和孩子达成一个手机约定,这其中包括:
1.约定孩子手机上的内容。首先,需要告诉孩子,由于你还未成年,所以手机的使用权是你的,但监督权是我的,所以,我需要管理你的手机使用,其中一点,你手机上的密码应该被我掌握。
其次,管理孩子手机上的内容。手机上的内容,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益于孩子学习与阅读的(例如各类学习APP,英语词典等),第二类是社交、第三类是游戏。对于这三大内容,需要严格区分与对待。
低年级的孩子(三、四年级以下)如果拥有手机,那么手机上的内容只能是学习与阅读相关的内容,例如英语词典、听书软件等,不能安装任何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有益的手机游戏在甄选之后则只能装到大人的手机上。
高年级的孩子(三、四年级以上),他的手机上除了跟学习、阅读相关的内容外,可以安装社交软件(微信),和有益的游戏。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已经有了社交的需求,也需要有更多的独立性。但需要和孩子明确,不可以私自下载任何一款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手机游戏或任何不适合他的内容,要对孩子的手机内容进行不定期抽查。
2.约定孩子用手机的时间
在整理好了孩子手机上的内容后,要和孩子协商好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首先需要约定的是,写作业时手机不可以放在身边,玩手机游戏的时间需要酌情考虑,约定为每天具体多少分钟(例如每天10分钟),到时候把手机给孩子,过了时间要收走手机。
高年级的孩子:需要跟孩子约定好,每天学习的时候,手机不可以带进学习的房间,不可以放在身边,如果需要用到词典功能,可以为孩子单独买一个。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按照约定,根据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使用30-50分钟的手机,用于他的社交和娱乐。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准备两个手机,一个手机上装跟学习相关的内容,另一个手机上装社交和娱乐游戏。这样,就更容易管理孩子使用手机了。
3.约定好孩子用手机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要和孩子约定好,如果孩子连续一周、一个月都严格执行和他定好的手机约定,那么,孩子应该得到怎样的奖励;相反,如果孩子一周内违反手机约定,那么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这些奖惩措施,一定不能流于口头,而要落实到位,才能将这个手机约定执行到位。
第三、自己做表率
曾经看到过一张图片,图中,一位妈妈带着年幼的宝宝在乘坐地铁,母子俩的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图边有这么几行字:
他们问她:“你是怎么劝说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的呢?”
她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是的,孩子就是我们最真实的镜子。所以,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少玩手机游戏,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不再不停地刷朋友圈、刷微博,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这样要求自己。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下班后回到家,拿起书,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平日里,带着孩子来到阳光下,和他一起踢球、捉迷藏,大声嬉闹;周末,带着孩子去一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收获一些精神食粮,让孩子学习欣赏艺术之美文学之美;假期,带着孩子去一去乡村、去一去户外,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无限丰饶和美丽!
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是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则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帮手、好工具,社交的好朋友;如果用得不好,自然会伤及孩子的成长。关键是做父母的如何将孩子使用手机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并且首先戒掉自己无节制玩手机的不良习惯。
《柔性的专断— 耶鲁女孩成长记》的作者郭力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对此,我深表认同。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会如何利用手机,把它变成孩子有趣有益的高效能学习工具,和孩子一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智慧、视野、见识和社交技能,而这些东西,正是让孩子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的最重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