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多故里沙柳寨

标签:
赵三多沙柳寨义和团清河力量 |
距离清河县城六十里,就是义和团首领赵三多的故乡——威县固献乡沙柳寨村。
一日闲来无事,我们踏古寻迹,驾车探寻赵三多的点点滴滴。
沙柳寨村,属于那种穷乡僻野类的村子,离哪个县城也不近,位于黄河故道的边沿地带,沙土地居多,料定古时也是民不聊生的地方。

沙柳寨与梨园屯仅距八里,梨园屯一带原属山东冠县的“飞地”。清朝末年,河北、山东交界处间杂着上百个所谓三不管的“飞地”,百姓居住状况错综复杂。十九世纪末,德、法两国传教士争先恐后窜到这块土地上,为建立天主教教堂与当地村民发生了长达数年的玉皇庙土地纠分,长期酝酿的梨园屯教案成为义和团爆发的导火索。



赵三多是远近闻名的拳师,他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是经官府允许的,是清朝的官员首先提出的“义和团”概念,初衷是反教会,开展“扶清灭洋”活动。当时的慈禧老太后,是打算依靠这些“刀枪不入”的义和拳,赶走洋人,消除外患的。后来出现了八国联军进中国,慈禧仓皇西逃。为了了结这个烂摊子,慈禧做了两件事来讨好洋人,一是拼命的割地赔款,二是翻脸无情的逮捕杀害义和团,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最终义和团被袁世凯等残酷镇压,赵三多在巨鹿县姬家屯被捕,关入南宫监狱,绝食七天而死,终年62岁。

赵三多等人领导的义和团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抗击外来列强的光辉一页。但其自身也充满了封建迷信和自私自大。最初他被沦为封建社会的刀枪工具,最终又被封建社会所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