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从何“得”——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内容”取舍的浅谈
(2014-07-24 06:48:49)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学随笔 |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内容”取舍的浅谈
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下,涌现出不少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如窦桂梅老师的“三超越”教学模式;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杜郎口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而我们新罗区也积极努力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教学改革中倡导“一课一得”。我们的习作教学指导也指向“一课一得”,所谓“一课一得”,“一得”的“一”指的是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 “得”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要聚焦,围绕一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提高了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可有些单元习作内容与要求较为模糊,教师该如何取舍,让学生一课一得呢?一堂习作指导课中应该让学生“得”什么?教师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习作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课一得”得至学段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准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开端。教学目标分为整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各个年段都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的目标。习作阶段性目标也一样,关于“写作”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第一学段训练重点是“练习写话”,训练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乐于表达、通顺完整”;第二学段训练重点是“起步习作”,训练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进行初步的文体训练”;第三学段训练重点是“规范习作、学会表达”,训练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四大文体基本的构篇规律、有规范有创意的表达”。如,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和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相同,都是“人间真情,父母之爱”,但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是不同的。三年级习作内容是父母与自己之间感人的事,习作教学目标是强调自由、大胆表达,表达真情实感;五年级的习作内容则是从父母与自己之间不理解的角度出发体会父母之爱,习作目标是要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高年级指向的是有规范有创意的表达。
有了这些标准,教学中就不会出现指导三年级学生习作详略是否得当、谋篇布局是否合理的低级失误了。习作指导衔接学段习作目标要求,将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能遵循学生心智发展和语言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做到“一课一得”,而不会面面俱到,不会出现恨不得一节课将很多东西一股脑儿的装进学生的脑袋,唯恐遗漏。
二、“一课一得”得至单元训练重点
学段目标是对学生较长时间内,语文能力发展目标的界定。而单元习作训练重点,则是对学生一周或几周内习作能力标准的界定,是对学段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因此,我们在确定习作教学目标时,还要通过落实更具操作性的单元训练重点来实现学段目标。而单元习作训练重点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单元习作要求的呈现形式也围绕专题,或提出问题,或例举写作材料,以激发写作兴趣,有的还以“不写……可以写……”放宽选材的要求,甚至还有不限题材的习作。对于言语能力训练有什么要求,以及如何训练则少有提示,这样的习作训练重点就是隐性的。这样隐性习作训练重点除了和学段目标有联系外,往往通过该单元阅读课文共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呈现。为此,教者,不仅要仔细阅读单元训练重点,还要通过研讨单元每篇课文,确定本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习作提示如此表述:“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本组习作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景、人或事,就言语能力而言,“内容表达清楚”这样的表述也是笼统含糊的,不易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对于这样的习作提示,我们怎么确定习作教学内容与目标,做到一课一得呢?我们通过对本单元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和《麦哨》)的学习和研究,就可以提炼出较为明确的目标:1.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描写一处田园风光。2.能运用拟人等手法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
同一学段甚至同一年级同一专题的习作,但在不同单元要求是不同的。仍旧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第一组是自然风光和第六组是田园风光,同样定位为指导写景,但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们第一组写自然风光的重点目标定位为:按一定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而第六组田园风光的训练重点是:能运用拟人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习作的编排的系列就是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的,所以习作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循“序”识途、循序渐进。每一次训练都达到这次训练的目标,如此一篇一得,篇篇有得,篇篇有进步,日积月累,方能实现整体目标。
三、“一课一得”还需关注拓宽学生选材思路
依据学段目标和单元训练重点,定了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还要正确处理“一课一得”与拓宽学生选材思路的关系。习作教学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抒写性灵,表现生命;减少限制,大力提高自主习作、乐于表达。而笔者在一次习作教学评优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指导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本节课教师教师设计如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出示著出名运动员获奖时刻图片以此激发学生思维;第二环节:读习作题目,明确习作内容与要求(选择身边的一个人,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三环节:出示运动员林丹有关资料,进而进行选材训练:林丹是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呢?再细细看看这份教学设计就会明白,教师的设计对于“一课一得”理念的理解有所偏差,一味追求“一课一得”,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习作,忽视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此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导入出示的是运动员的图片,课中围绕运动指导写动作,选材又围绕运动进行,整节课围绕运动在讲敬佩之情,这样的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学生的习作当然受到了约束。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乐于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而此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正是束缚了学生的选材,没有让学生明白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可以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人,敬佩的原因也可以各种各样。其实教者如果在指导选材时大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生活中让我们敬佩的人很多很多,敬佩的原因也很多,我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设计:我最敬佩
只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深入实践,做到心中有主题,眼里有目标,手上有策略,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了习作教学的效益,真正实现“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