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札记

(2013-09-16 08:40:26)
分类: 最新推荐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札记

                                      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洪文龙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具有两具突出的特点。一是这本书所写的内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犹如家常便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老师们也总是不断地改进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工作,只要教师还站在讲台上,这种追求就没有止境,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二是这本书每章有“导读”,每节由“引语”、“案例”、“要点”及“拓展阅读”部分组成。内容浅显,通俗易懂,正如该书的前言所说:这本书编写时就是立足于一线老师的爱读好用,一读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有效。

当前,教师的备课现状是费时低效,不尽人意,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抄袭教案集的多,自己设计的少;二是撰写的内容多,精彩的片断少;三是应付检查的多,开展研讨的少。这三多三少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三多三少的现象,我在不断地思考,也在不断地尝试,努力转变这些现象。这次参加校长读书班,我认真阅读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精读了“备课”这部分内容,受到许多启发,现摘录一些有效备课的观点,结合我区备课管理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享。

观点一:强化“看不见的备课”;规范“看得见的备课”。

“看不见的备课”是指:研讨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看得见的备课”是指: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等。备课不能只注重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是备课的全部。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制度的滞后,引起了许多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为了保证教案的质量,管理制度明文规定教案要项目齐全、内容详细、字迹工整,而且把检查教案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常抓不懈,可检查时许多学校只是在教案上盖个印子,写上几年几日。有的学校还举行优秀教案评比,将教师教案与本人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挂钩。于是教师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备课就成了抄教案集,备课笔记就成了书写美观,内容详尽的“备查”笔记。而教师用于“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馈”的时间却很少,教师备课缺乏思考、也就没有教学思想,教学智慧,上课就成了贩卖《优秀教案》或《教学参考书》,这样也就只能培养死记硬背的学生了。

观点二: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圆心”,是备课的“核心因素”。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这句话强调了“研读课标”的重要性。课标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要学通学透学好课标,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有难度的。我区制定了备课时学习课程标准的保底要求。要求学校每个学期的第一次教研组、备课组开会,认真研讨学习两项内容。

一是学习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要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逐条解读,教师熟记学段目标。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是“大体了解诗意”。若教师把握不准课标要求,教学古诗时就会把古诗意思抄给学生,要求学生背诵,这就拔高了要求,增加了学生负担。

二是分年级学习《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说明》,这部分内容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这是我们把握本册教材的主要依据。

通过这两方面的学习,教师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的大方向就错不了。

这本书介绍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永正的好做法:把课标的阶段目标复印下来,张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当教学的指南针,备课时经常翻看学习。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观点三: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因为备课的时候,教师们往往关注怎么教、怎么学、具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缺乏鲜明的课程意识。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树立三准目标,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是一个很经典的命题。教学时,除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和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古文的意思外,应充分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两小儿最可贵的是遇到问题不人云亦云,能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具有可贵的探究精神。教学这篇课文重中之重就是要教育学生向两小儿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若忽视了这一点不论怎么教,文本都将失去应有的价值。

观点四:教学的薄弱环节应成为备课研究的重点。

当前备课最薄弱的环节是习作教学。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课,要么没有备课,上课随意性过大,要么过于简单,解决不了问题。一方面我们抱怨学生习作水平差,另一方面我们又十分不重视习作教学。

我区在习作教学上做了三件事。一是下发了习作教学的指导意见,规范了各校习作教学的指导、评改、讲评等环节的教学行为;二是提高了习作分数比例,五、六年级习作为40分,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三是备课时要求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教案单例一本。通过几年的实施,促进了习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观点五: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最”字,强调了“集体备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课改刚开始时,针对备课费时低效,提出一种很好的备课方式,即“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增减、教后反思”。但由于对集体备课的管理,考评缺乏有效办法,逐步演变从网上下载一本教案同年级的教师共同使用。资源共享有了,集体备课没了,“集中备课”变成了“集体偷懒。”

学校汇报集体备课的成果时,常常是列举参加集体备课的人数、次数、学科数等。这些当然是集体备课的成果——“硬成果”,而我们更需要的是“软成果”。集体备课应思考:集体备课中学习和运用了哪些教学法?集体备课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而且是个人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又产生或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产生了哪些“点子”,哪些点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金点子”?

正如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乔治·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还是一人一个;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以后,将会是一人两个思想,甚至更多的思想”。集体备课就是在交换思想,同时凝聚了老师的人心,集中了老师的注意力,融洽了老师的关系。

观点六:备课时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备课时老师不了解学生,教学时自以为是地、一厢情愿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就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对牛弹琴其实不是牛“愚顽策拙”,而是琴师不了解牛,牛需要的是鲜嫩的青草,你弹什么琴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还自以为是,当然没有效益了。教学也是如此,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最近发展区”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为此,老师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拔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学生的预习笔记要成为教师组织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教参”和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拔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和上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始终处于立体的地位。

观点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课外作业就是那方“天”,那片“海”。

如果说课内练习的重点在巩固,那么课外练习的重点则在拓展;如果说课外练习比较单一,那么课外练习就要加强综合。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尤其是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课外练习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精彩纷呈。备课时应该认真备好作业,增强学生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让学生通过作业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思考设计作业。

1.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海底世界》设计的作业是通过查阅资料,写成一篇作文。提示学生围绕祖国有哪四大海?祖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祖国的最大岛屿叫什么?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祖国最南端的礁岛叫什么?等查阅资料。

2.“自助餐”式作业。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供不同的学生选择,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适合的练习,都能通过练习有所进步。

3.“自主”式作业。

“无为无所不为”。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别有趣味。

4.“亲情作业”。

如:学完《小抄写员》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两题完成。

(1)听父母(爷爷、奶奶)讲童年的故事。

(2)开“讲父母童年故事”的故事会,与父母比童年。

(3)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好的事。

(4)以“孝顺不必等到长大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作业应为学生展示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空间。

观点八: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之后的改进、提升、完善、记录的行为过程。有效放矢,思而见行、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

1.思考。有学者说:教育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作为教育者的老师首先是一个“独立思考”者,有一种痛苦其实是快乐,是直抵内心的快乐,那便是思考。

2.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及时记录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同时还体验了“认识升华”、“负而转正”的美妙。

3.提炼观点,形成文章。笔记只是散落在沙滩的珍珠,要成为精美的项链,还需要老师再思考,再琢磨,提炼观点,组织材料、形成文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教学反思,应该是教师最好的“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边教边研,边研边教,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才能优质高效,教师才能成为研究者,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该书中还有许多有效备课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一次读书一次收获,但愿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读书班活动,让读书陪伴我不断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