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要点------景物篇之二
(2019-01-21 12:29:53)分类: 小古文教学 |
1课(第51课)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注释】
山川:山河。共谈:共同谈赏的。入:插入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青林:青葱的树林。四时:四季。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提示】
一、本文选自《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用课文原句回答。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5、结构美
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共谈高峰……仙都…… )
层:引子,引出写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层:具体写景
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2课(第52课)
【原文】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yun)/于村外;春花绚(xuàn)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z)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mò)之上,寻芳水滨(bn),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注释】
时:当时,正值。芳草,带有香味的花花草草。纸鸢:风筝。绚烂:颜色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姊:姐姐。陌:田间小路。寻芳:游春、踏青(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郊外感受春天)。滨:水边,近水的地方。节令: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译文】
正值花草鲜艳美丽的时候,孩子们在村外放风筝,妇女们在开满绚丽春花的庭院中荡秋千。有些小姐妹三五结伴成群到郊外踏青,在水边寻找好看的花草。随处可欣赏桃红柳绿的美景,并且享受风和日丽的天气。一年之中,要数春天是最好的时节了。
【提示】
1、文章写了三层内容。第一层写美好的春景,第二层写春天里人们进行的活动,第三层写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时芳草鲜美,春花绚烂,桃红柳绿,日丽风和。
儿童放纸鸢于村外,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z)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之上,寻芳水滨。
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时芳草鲜美
时芳草鲜美
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3、对对子
桃红--柳绿,日丽--风和。
芳草鲜美--春花绚烂
桃红柳绿--日丽风和。
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
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
春至,老者垂钓于水滨
暮归,牧童欢歌于陌上
3课(第53课)
【原文】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zhàn )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览胜者/咸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
【注释】
宿:隔夜的,前一夜的。英:花。蘸:落花沾染水面。览胜者:游览的人。咸:都。四时:一年四季。
【译文】
杭州西湖苏公堤,春天里,晨光刚露,夜雾尚未散去,树上繁花盛开,飞落的花瓣溅落在碧波之上,花枝错杂相互掩遮,就像铺满锦绣。前来欣赏美景的人都说,(这个地方的风景)一年四季都很美,而春天的早晨最美。
【提示】
1、苏公堤。
“苏”指苏轼也叫苏东坡。“公”是尊称,古人把德高望众、富有才学的老者尊称为“公”。“堤”,就是堤坝。当年一个叫苏轼的人在这个地方当官,西湖当时有很多淤泥,苏轼一方面疏通了西湖,一方面把淤泥堆了一座堤坝,后来的人就给这条堤坝起了名,叫苏堤,也叫苏公堤。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古代人,一般是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号一般是自己给自己取的,东坡居士,就是苏轼给自己取的号。
2、“飞英蘸波”中的“蘸”字很特别,很形象。在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蘸”的动作,比如用毛笔蘸着墨水写字,大葱蘸酱等。怎样“蘸”呢?都是“轻轻地蘸”“无声地蘸”“优雅地蘸”……还有“蘸一蘸”。如果我们把“蘸”这个字拿掉,换上“掉”和“落”等字,听上去好像会把水面砸出个坑来,完全失去了花瓣飞扬、轻盈的美感。光一个“蘸”字,就能想象:作者观察得是多么用心,多么细致了。
3、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字词来表述是小古文的独特之处,这样写会让人觉得有新鲜感,有新意。如:
“春晓为最”“春时晨光初起”——晓、晨。
“杂花生树”“飞英蘸波”——花、英。
“览胜者咸谓四时皆宜”——咸、皆
4、假如你是一名游客,你怎样翻译这篇课文呢?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杭州西湖苏公堤,春天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晚上的雾气还没有散开,站在堤岸远远地一望,只见西湖仿佛披着一层薄纱,恍如仙境,令人陶醉。
“杂花生树,飞英蘸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走近了,就能看到各色花朵夹杂在绿树之间。一阵微风吹来,树上的花瓣纷纷落下。有的飘到了湖面上,花瓣轻轻地沾一沾湖水,湖面泛起点点波纹,好像在与花瓣嬉戏。堤上碧绿的枝条纷纷披散下来,红花在绿枝间若隐若现,色彩斑斓,就像绣着精美花纹的锦缎一般。
“览胜者咸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游览的人都说西湖一年四季都很美,但要说最美,还是春天的早晨啊!。
4课(第54课)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jìn)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选自《观潮》
【注释】
浙江:钱塘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钱塘潮以每年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日为最壮观。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形如“门”,故称“海门”。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既而:不久以后,一会儿。玉城雪岭:形容钱塘潮像玉砌的城、雪堆的山岭一样。际天:连接着天。霆:暴雷,响雷。沃日(wò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雄豪:雄伟豪壮。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全诗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郭:城郭,城墙。是也:就是这样的景象。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里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提示】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海潮之盛?
“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雄奇壮观。
如果用“六根六尘”法分析,则运用了色法、声法和意法,“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吞天沃日”就是意法。
2、杨万里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
5课(第55课)
【原文】
崇祯(chóng zh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ng)定矣,余/挐 (ráo)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n)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21)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俱绝:俱:都。绝:消失。是日更(gng)定:是,这。
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强(qing)饮三大白:痛饮了三大杯。强,尽情喝。尽力喝。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做客。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自言自语。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1)更:还。(22)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更声初定,我划一条小船,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洒烧得正沸。(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随即)拉我共饮。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提示】
一、作者其人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深夜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三、白描的写作方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为雪景,张岱在写的时候没有用很华丽的词藻,而是简单地描写,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思宗朱由检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1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五、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六、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