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作业题及参考答案(上)
(2015-10-13 21:11:02)分类: 学生作业 |
《大学》课堂作业题及参考答案(上)
姓名:
一、填空题
大学之道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
4、《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后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5、“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按要求解释词语的意思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īn)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彰显光明的德行。
亲民:即新民,使民众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日新又新。
2、如切如磋(cuō)
如切如磋:古代制骨器的工艺,以刀锯切割,再用锉锉平,使其精致,比喻治学严谨。
3、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
如恶恶臭:就像厌恶污秽的气味。
如好好色:就像喜爱美丽的女子。
4、有所好(hào)乐(lè),则不得其正。
好乐:偏好逸乐。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
3、富润屋,德润身
财富可以将房屋修饰得漂亮,道德可以美化自身。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涵养品德。
5、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作为君主,应当广施仁政;作为臣民,应当敬事君王;作为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作为父母,应当慈爱儿女;与人交往,应当坚守诚信。
四、学典故,回答问题。
1、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它即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劝勉。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和委婉的语气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一室不治,难为家国天下
刘蓉小的时候,在养晦堂读书,思考问题时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房间里原有的一块洼坑就逐渐大起来。起先,每次踩着洼处,都会被绊着,险些摔倒;时间一久,就习惯了。有一天,父亲来到房间,看到洼坑笑着说:“一间房子都不整理,怎么能治理天下和国家呢?”便叫童仆将洼坑填平。过后,刘蓉再踩到已填平的洼坑时,却又差点绊倒,吃了一惊,好象那块地面忽然凸出来似的。低头看看,地面平平整整。又过了一段时间,就习惯了。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善于穷理修己,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3、羊续悬鱼。
羊续,字兴祖,今山东新泰东南,以为官清廉奉法著称。羊续初任庐江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在南阳太羊续守任上,廉洁自律。府丞献生鱼,羊续悬之于庭以拒之,这就是悬鱼拒贿的佳话。羊续在河南南阳太守任上,廉洁自守,赴任后数年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从老家千里迢迢到南阳郡看望丈夫,不料被羊续拒之门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布衾和短衣以及数斛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遂不得不劝说夫人和儿子返回故里,自食其力。
4、守仁格竹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有一年,王守仁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通过“格物致知”来做圣贤,决定先从自家花园亭子前面的竹子格起。年轻的王守仁同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一天、两天过去了,没有任何收获,到了第三天,朋友累病了。王守仁则继续面对竹子,静坐体会。到了第七天,王守仁也病倒了,却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你认为,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守仁格竹》的故事告诫我们,只凭消极地、静止地观察,是不能获得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的;只有全身心下功夫,不懈探索,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