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业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2015-02-07 09:34:15)分类: 学生作业 |
《孟子》作业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姓名
一、填空:(20分)
1、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孟子》全书共七篇,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提出“仁政”、“王道”思想。 南宋时朱熹将《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3、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
4、五伦关系是指: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法之义,夫妇之间有主从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5、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已儿童的教育者。(马卡连柯)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二、高考真题。名篇名句默写。(10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2012全国新课标卷)
2、(2008全国1卷)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
1、恻隐之心:(同情心。)
2、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嚣嚣:悠然自得的样子。)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人受害之心,即仁心。)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早饭和晚饭)
四、依据原文内容,填写对称句。(20分)
1、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
2、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困顿的时候就修养好自身,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也保持善性。
仁人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在圣人门下接受启迪的人,就觉得其它的议论不足观 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2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动心忍性(忍通韧,使……坚韧)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勇于改正,就会不断步。
(四)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用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2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
2、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仿照本文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一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
八、用下列成语造句(20分)
一个人捐款对灾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人人奉献爱心,就会形成很大的力量。
学习不努力,要想提高成绩,无异于缘木求鱼。
学习贵在坚持,切忌一曝十寒。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嘲笑他人的错误,就使自己成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九、回答问题
1、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荀子主张人性是恶的。可是,告子却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你对人性又是什么看法呢?
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随着后天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孟子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你认为,孟子和他人“辩论”,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孟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用“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什么?
4、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你认为,孟子用“偷鸡”这一事例来说明什么?
十、结合课文回答,孟子理想中的仁政蓝图是什么?
青少年受到孝悌的教育;百姓不饥不寒,老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