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教学提纲

(2013-06-05 08:15:28)
标签:

国学

大学

教学提纲

成功学

分类: 国学经典教学

紫阳国学堂国学经典教学——

《大学》教学提纲

(一)《大学》内容概要

《大学》原来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后来宋朝的程颢、程颐两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了出来,作为单独的一篇。之后,南宋的朱熹又把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作为当时考试用的指定教材,《大学》也从此成为儒家的经典。

 “大”是相对于“小”而言的,《大学》讲的不是识字断句的“小学”,而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人之学”,其中修身是根本。《大学》是修习道德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总结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系统阐发了儒家修身致道的原则及步骤。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大学》的版本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个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紫阳国学堂选用古本《大学》,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作为学习诵读课本。

    (三)大学之道的“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理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领”:

“明明德”: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

“亲民”:是要亲近爱护百姓;

“止于至善”:是要抵达完美的目标。

“三纲领”并不是并列的三条,其中“止于至善”是统领性的,不论是“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止于至善”。因此说,“大学之道”其实就是两个方面:明明德和亲民。“明明德”也可以说是“修身立德”,“亲民”也可以说是“爱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即是亲近爱护百姓。

对于“亲民”二字的理解,传统学术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朱熹认为“亲民”的意思应为“新民”,他说:“‘亲’当作‘新’。……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大学集注》)王阳明则以为不然,认为“亲”就是亲爱之义,“亲民”也就是爱人。

(四)、大学之道的“八条目”

在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实现大学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条目”中,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修身”位居枢纽角色,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所在。在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修身为本,由此推扩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本末为一体,不可分割。并不是说修身到完美的程度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四者是同时进行的,但不可忽略其中的本末轻重的关系,本末不能倒置。《大学》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厚者是基础功夫“格、致、诚、正”,若是忽略这一部分,则是“其所厚者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会重视“修、齐、治、平”这些后续发展的,是无源之水,难免干涸。

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修身到齐家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一辈子的挑战。古人谈到“家”除了侧重大夫之家或男性家长的责任之外,常有集体的观念,把家看做一个整体。譬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大学》亦有类似的观点,好像家长一人努力修身,全家人就有可能受到规范,我们说,通常情况应该是这样,但历史上的圣贤亦难免有不肖子孙,现实社会有些素养很高的家庭也难免有败家之子。子孙的不肖或败家之子的养成,亦有诸多成因,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修身是每一个人一生的事情,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亦是这种情况。就一个家庭而言,每一个人修身、教育无法由家长一人独担责任,尤其现在讲究民主、讲究个性发展的年代,每个家庭成员必须负起各自的责任。

④我们说,修身是根本,是指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正如《大学》所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大学》提出的成功学六要素

《大学》在提出三纲领之后,接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定、静、安、虑、得”就是人生成功的六要素。(见金海峰讲座)。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目标何在,就会引发确定的志向;

“定而后能静”:有了确定的志向,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情;

“静而后能安”:保持平静的心情,才可能安于所处的环境;

“安而后能虑”:安于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进行周全的思虑;

“虑而后能得”:进行周全的思虑,才可能领悟目标的价值,才可能走向成功。《大学》是成功学,学习《大学》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培养我们“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从而通往人生的成功之道。

(六)学习《大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提出,大学的理想就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亲近爱护百姓,从而达到完美的程度。那么,和现代大学相比,现代大学的理想又是什么呢?现代大学的第一宗旨不是明德,也不是亲民,而是求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大学用以教育学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本质上只是一种动物哲学、禽兽伦理学,是将人与动物混为一谈,而忘记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和现代大学之道相对应的是中小学教育,把升学、提高学习分数作为第一宗旨,学生家长以各种手段迫不及待地为孩子考高分、考名牌大学而想尽办法。

    我们说,《大学》文本虽产生于“家国天下同构”的宗法王权时代,但其“修齐治平”的观念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的意义,现代大学首先应该继承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所培育的主体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科学家、专家、艺术家什么的。  

①、“修身”。修身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简单说就是学习。“格物致知”包括对人和物的学习探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格物致知”也包含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所谓“诚意正心”就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端正自己的心思,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意念。

②、“齐家”。所谓“齐家”,王权时代主要是指的天子宗族的协和、齐谐;皇权时代主要是指的皇帝家族的协和、齐谐;当今民权时代则应是指的核心家庭的协和、齐谐,能够“宜兄宜弟”、“宜其家人”。其共同点在于:家庭的和谐。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呢?就是爱人——爱其家人。这也应是现代大学教育所谓“学以致用”的首要目标。  

    ③、治国。所谓“治国”,王权时代主要是指天子,皇权时代主要是指皇帝,而民权时代则应指任何一个公民。可能有人会问:公民也有“治国”的责任吗?回答是肯定的:对于“主权在民”的民权时代来说,每一个公民都有治国的责任、权力、义务,这是理所当然的。惟有每个、或者绝大多数公民都担负起了治国的责任,这个国家才能达到社会和谐。这同样应该是现代大学教育所谓“学以致用”的基本目标。  

    ④、平天下。所谓“平天下”,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去做天子、统治天下。“平天下”之“平”是具有丰富含义的,其核心是通过建构一种天下秩序来达到“协和万邦”,也就是通过建构一种正义的国际秩序来达到世界和平。王权时代,那主要是天子的事情;皇权时代,那主要是皇帝的事情。然而,现代社会的公民,对于世界事务都应负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顾炎武提出的极富现代意义的著名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现代大学的莘莘学子,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那副著名对联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何才能做到呢?仍然还是爱人——爱天下人。唯其如此,才能天下和谐、世界和平。因此,这同样应当是现代大学教育所谓“学以致用”的重要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