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数感的
(2013-04-16 17:58: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生教育 |
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数感的
1.结合生活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生活中的数感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培养学生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外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时间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一片大海”“一粒葡萄”“一杯茶”“一串葡萄”“一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一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一个集合(一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一片大海),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一粒葡萄)。渗透“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在教学“克”“千克”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个助攻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克,1千克,100克,10克的重量。
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是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