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赶年集》
赶年集,是我们农村老家的年俗,每年腊八过后就有人家陆续赶年集了。虽然天气依旧十分寒冷,但是在农村赶年集却是一次比一次热闹,在这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人群中,不仅能够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感受人间烟火气,找到那份浓浓的年味。
你看,十里八村前来赶年集的人,仿佛汇成了一条人头攒动的河流。不论是林林总总的摊子,四处拥来置办年货的村民,伴着各色的叫卖声、询价声、掺杂着车喇叭声,真个儿把冬日冷冽的空气也给捂热了。大集上的拥挤是必须的。唯有跻身于人来人往前呼后拥的人群中,在五花八门的摊位前东瞧瞧西看看,才是逛年集的地道打开方式。你看,集市上的货物包罗万象,吃穿住行,应有尽有。摆摊的人,或是以买卖为生的商贩,就跟着集市流动,哪里有集市就去哪里;或是有剩余农产品的村民,便也提篮带篓,拿个马扎儿,跟前儿铺上塑料纸,坐在角落里叫卖自己从地里挖出来不久的山药,种植的白菜、萝卜、地瓜等,真是有什么卖什么。那些外出打工返回的农民工,走在大街上,带着满脸的喜悦,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也许是腰包鼓了的缘故,他们花起钱来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拘谨和小气,开始变得出手阔绰大大方方了,一圈下来真是没有一个空手而归走出年集的。
老家的年集都是从一早开市到夕阳西下才慢慢散去。因此人们有的是时间,可以沉住气挑选自己要买的商品,可以慢慢地讨价还价。累了就找个小吃摊,要一碗豆腐脑,吃上一屉小笼蒸包或者就着辣椒酱喝上一碗馄饨,吃上一碗拉面,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此时大家看见什么都是喜庆的,看见什么都想买。那边摊子上的灯笼鲜艳夺目,吉祥喜庆的话印在红纸上就多了一团喜气,灯笼上的大大的“福”字也多了美好的祝福。那边摊子上的干货都比平常鲜亮了许多,瓜子、花生、开心果、糖块等等都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在一个衣服摊位前,围满了女人和孩子,叽叽喳喳的讨价声此起彼伏......阳光照耀在五颜六色的衣服上美不胜收。是啊,孩子的衣服要买新鲜漂亮喜庆的,还要扯上几尺好看的布料做成美丽的窗帘,让整个家庭都充满喜庆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过年前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跟着大人赶年集了,因为除了吃到糖葫芦、甘蔗,可以买新衣服以外,最愿意去的地方莫过于卖烟火爆竹的摊位了,通常我拿着父亲给我的伍元钱,心中好好盘算着。往往是买上三串100响的大地红(鞭炮),两包钻天雷(大雷子),资金便所剩无几了。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门市部鳞次栉比,街上的年货琳琅满目,赶年集的村民依然络绎不绝,但是却再也没有以前大包小包疯狂购物的场景了,我想村民在保持理性消费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年集中寻找儿时的那份感觉,感受那份浓浓的年味罢了!从这一点讲,老家的年集就是一副吉祥如意的年画,也是游子们值得留恋的曼妙风景,它带着祥和喜气传承着农家人一代代的幸福安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