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博高谦《于大娘的传奇故事》

(2023-09-20 15:44:29)


淄博高谦《于大娘的传奇故事》

作为一名文史资料爱好者,近日我到临淄区凤凰镇西召村采访时,听到了有关于大娘的传奇故事,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于大娘出生于1887年,去世于1960年,原籍湖南省,后迁居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西召口村。她的身世,到底姓啥、叫什么名字,还有老人经历过哪些不为世人所知的遭遇?随着时间流逝,村中几乎没人知道了,为此我采访了当地文史资料征集员毕绪贤,他根据自己多年前编写《凤凰镇志》时,前往西召村对于大娘事迹的调查了解和深入采访告诉我说,老人早年丧夫,在苦水里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就是在这个时候,带领两个儿子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秋收起义,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中。起义失败以后,她随同朱德的军队上了井冈山,血风腥雨的岁月里,儿子在红军队伍前线杀敌立功,她则在1930年8月被任命为中央红军特派侦察员,扮作乡间农妇作掩护,巧妙出入敌占区,长期为红军搜集和传递情报,进行秘密活动。当时漫漫长征路途,各种危机险象丛生,不仅要同自然环境作斗争,地上有国民党兵围追堵截,天上有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不可预测的危险随时降临。正常情况下这本来是男儿拼搏疆场的事情,可是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也不逊色。虽然她们人数少,大概有三十人左右,而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长征路上的30个女红军之一。想来,于大娘的两个儿子当时年龄并不算大,也义无反顾地行进在长征队伍里。母子三人一起参加长征,现在尽管资料不怎么翔实,他们绝对是为数不多,又有着坚定意志的红色革命家庭。这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那个异常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每往前一步,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要倒下去,可以说长征路是用红军战士的遗体铺成的。长征路上各种战斗频繁,无时无刻不在与死神作斗争。在一次与敌人遭遇战中,与红一方面军在一起的中央机关处境危难,老人的两个儿子与负责保卫工作的红军战士,在与敌人周旋过程中,为掩护首长转移到安全地带,先后在战斗中全部牺牲了……老人因此失去了仅有的两个亲人,她得知噩耗后痛不欲生,强忍悲痛,用孱弱的身躯掩埋了儿子的遗体,继续行进在长征路途。首长得知这一情况,沉痛地安慰说,你为革命献出了两个儿子,是革命的骄傲,值得所有革命者敬仰。逝者已矣,红军队伍里的人都是你的儿子,往后就把我们当你的儿子对待吧。虽说革命意志坚如钢,可她毕竟是一个母亲啊,老太婆强忍失子之痛,挥泪告别儿子的墓冢,跟着红军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延安继续做一些有益于革命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位祖籍山东的于姓干部,这时正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尚且是单身,经人撮合,老人与其组成了新的家庭。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于姓丈夫就在1943年病逝,至于丈夫是山东哪里人,她都没来得及了解清楚。天不悯人,从此,人们只管这位老“于大娘”。延安城里的一个窑洞里,于大娘结识了陈云的夫人于若木,那时于若木就在窑洞门口摆张办公桌值班。于若木爱唱歌,于大娘爱听她唱歌,经常要求她唱《祖国进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一来二去,在两人熟悉后的一次闲聊中,当她得知于若木的祖籍是山东临淄,即刻联想到她刚刚失去的丈夫也姓于,也是山东人,至于于若木的娘家与她的于姓丈夫是不是同乡已经不重要了,脑海里从此便认定临淄就是丈夫的老家。时值精兵简政,于大娘也知道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多次向上级提出,要求回到老于的老家临淄居住。在她看来,自己已经嫁给于姓丈夫,就是婆家的人了,既然丈夫的祖籍是临淄,作为儿媳妇,回归临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考虑到她的具体情况,组织上批准了她的请求,才出现了有一杨姓排长千里护送于大娘的一幕。当她来到了临淄以后寻找婆家故里,县一级地方政府给她在县城安置住处,挑选了几个地点都被她拒绝。她是贫苦人家出身,是长征路上走过来的人,有很高的觉悟,不愿住在城里享清福,她要求到婆家村子里住,与周围的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要求,可难为坏了县领导,哪个村子才是她的婆家呢?谁也不晓得。在征得上级同意后,遂任她自己挑选居住地。有一天,她带着人出临淄城往西走,看看住到哪个村合适。当她们经过田旺官桥,看到的是一处叫愚公山的丘陵,往南看还有几座小山丘,她端详了一会儿村庄的样貌,抑或她的丈夫在世时,向她描述过自己家乡的样子,脑海中反映的画面,认为这儿才像是她丈夫的老家,从此,西召口村来了一个叫于大娘的人定居。政府给她安排的住处,是没收的一个地主农家院落,并对她说,其丈夫父母早已亡故,只身参加革命在外,家中也没有什么亲人了。当时,于大娘属于特等荣誉军人,享受准团级待遇。县政府为她配备胶轮马车和骡子,并安排专人照顾其生活起居。她的到来轰动了四邻八乡,那时的胶轮马车,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县城也很难见到,比现在的宝马奔驰还稀有。她的行事作风以及着装,还保留着老红军的传统,人们见之无不敬畏有加。她却从不拿自己当外人,也不拿自己当多么大的干部,在她的心目中,她就是村里的一份子。平日里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与广大群众接触密切,体味老百姓的疾苦,村里人七张八王十三李,谁家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都很愿意和她说一说。刚解放那阵子,经过多少年的战乱,虽说砸烂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民生得到了一些恢复,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是相当不易,农业生产还是比较原始。于大娘年龄也不小了,身体状况也欠佳,已无力帮助村里的人。互助组的时候,有的家庭劳动力、畜力不足,她把政府配备的胶轮马车和骡子,无偿让村民耕作、拉运庄稼使用,还拿出自己的津贴,济助那些生活困难群众,而自己依旧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老百姓对她很尊敬,逢年过节谁家做了好吃的,都给她送点去尝尝。她说:“我们南方人都是吃米饭,我来这村里住下后,慢慢习惯了吃面食,还是婆家的饭香。”可敬可爱的于大娘,人们见到她,总是穿一身部队时期的军装,干净整洁,照样绑裹腿,走路保持着军人姿势,在乡间小路上,别是一番风景。孩童们更愿意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述长征路上发生的战斗故事,可她从不提及牺牲在长征路上的两个儿子......

淄博高谦《于大娘的传奇故事》

作为特等荣誉军人于大娘1960年因病去世以后,被安葬在益都县烈士陵园(现青州烈士陵园)

是啊,她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历经血雨腥风,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革命,蓝天白云之下,四海为家。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充满了神秘色彩,令后人敬仰肃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