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2023-05-16 14:36:25)
标签:

图片

文化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小蘑菇撑起大产业,大舞台成就大梦想”这是悬挂在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的书法作品,从而看出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延林的执着追求。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注册核准,是集珍稀食用菌培育、工厂化机械装备销售、应用推广及技术服务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园区。按照优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产业化推广模式,辐射淄博高新区周边多个区县,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淄博市“菜篮子工程”功能建设,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5月13日,淄博高新区作家协会成立后,在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走基层写美文”活动,我作为一名普通作家有幸受邀在列,第一次走进了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有些方面(区域)竟然颠覆了我的认知,真是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确实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根据作协的通知要求,上午九点在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集合。我本着谦虚谨慎虚心学习认真求知的态度,早上8:30便驾驶着私家车辆赶了过去,出乎预料的是我不仅第一个到达,而且公司距离我的工作单位竟然不到6公里左右的距离。这孤陋寡闻的我参加工作三十年来,竟然对这个公司还是第一次听说,自是带着新鲜与陌生的感觉步入场区里面在办公室有一名年过五旬身材中等做事干练的大姐听说我是来学习采风的,便非常客气地把我让到办公室里面,并为我下上了一杯绿茶,她感慨地说道:你喝点水,先坐一下。来一趟不容易,过一会可以先在场区走走看看。我对此深表谢意。于是随手拿起了一份放在桌上的“关于山东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的说明材料翻阅,但见介绍如下《一个致力追求技术创新的菌业开拓者——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创办于1995年4月,是集科研、开发、推广与一体的高新技术实体,隶属于淄博市科技局,单位下设中心实验室、菌械工程部、中试基地、食用菌园艺部、专家组,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其研发的食用菌工程设备系列产品荣获多项国家专利,其中“气升环网式食用菌液体菌种深层发酵灌”先后两次荣获伦敦技术成果金奖,世界尤里卡金奖。“食用菌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开发”项目列入2002年国家星火计划。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企业宗旨,遵循节能、高效、经济、实用的原则,信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细节、尽善尽美的企业文化,不断研发具有行业一流水准的新型食用菌工程设备。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延林愿与菌业同仁共谋发展,共臻伟业。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包括:工厂化食用菌制种成套设备、工厂化食用菌液体菌种系列设备、新型智能食用菌联栋温室及食用菌冷房系列、微机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及食用菌专家软件、提供食用菌工程项目论证规划及实施方案、承揽金钥匙工程。其中:画面材料介绍了国际蘑菇学会副主席张树庭教授、中国农大王贺祥博士在花山研究所调研,所长王延林向专家介绍工厂化液体菌种的生产情况和本所首席专家王延林工程师荣获的部分专利及获奖证书。以及液体菌种设备、自动化菌袋生产线、智能温室系统设备展示,由此我对公司以及研究院的概况有了粗略掌握。

随后,我起身走出办公室,迈着轻松的步履由南往北参观学习,并进一步了解到:菌誉公司旨在建立食用菌行业生产标准化服务、食用菌物联网监测和追溯、智能农机服务体系,提高食用菌生产联合体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能够为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规模化种植大户提供线上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种服务并减少相关成本、最终基本实现生产、管理、采收环节质量可追溯,生产基地在线实时监测和农机服务在线调度等功能。特别是摆放整齐有序企业文化宣传栏,形象生动的文化长廊展示,不仅宣传了公司产品、企业理念以及香菇的文化历史,让人茅塞顿开增长知识,其中有《张寿橙所作:何澹香菇记叙800周年祭》(1209—2009)这样写道:一代贤相,两朝帝师;坎坷一生,未忘桑梓。奉祠家居,笔耕不止;银铜菇瓷,尽收县志。通济引水,洪塘修堤;民丰物阜,千秋讴歌!处蕈难求,旷世珍奇;栽者之苦,知者其谁?惊蕈做,学理精深;史惟何澹,记叙精准。陆容睿智,菽园转记;流传全国,终致东瀛,佐藤慧眼,惊蕈成书;手书汉字,凸显崇敬。尊为国宝,福祐山民;全球菇业,得益腾飞。香菇历史,血泪凝成;勿忘贫弱,丰功伟绩。香菇之父,人所供奉;九洲四海,世代拜祭!

另一侧,是记述香菇的栽培过程。资料显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对应现代白话文如下:香菇,只有在深山幽阴之处才能生长,其制作方法是,在深山的背阴处,选择橄榄木或者枯木。砍倒以后,在树木上划出斑驳的纹理,等待日晒雨淋大约两年的时间,到第三年上香菇发出嫩芽,以后每年立春以后天气转暖,大气回升,春雨过后,香菇便迅速生长,这时候摘下来用竹篾穿挂起来,焙晒晾干,到秋冬之际,再用木棒敲击倒地的枯木,枯木上便又会持续的长出香菇,这种香菇叫做惊蕈。此种方法只有在雨后才会多长,但是不如春天的香菇厚,大部分的香菇厚且产量少,但是味道比春天的好。还有一种香菇是在清明时节朝阳的地方长出的小香菇,在树木上自行晾干,名字日蕈。这种香菇的味道很好,但是产量不多。现在春天的香菇晾干后,叫做日蕈,味道也不错。)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再往北去,便是多彩蘑菇世界的画面图片展板了,有木蹄、多汁乳菇、蜜环菌、丝膜菌、小孢菌等等,由此看出蘑菇的多彩来自于它的不同的颜色。而且蘑菇的颜色有可能随着它的生长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因此对于颜色的记录显得更为重要。由此也打破了以前固有的理念,不禁心生感慨接着稍作休整,我信步来到高新区食药用菌数字生态园,也就是所谓的观光园了,但见迎面的联对这样写道:冬虫夏草强身健体开寿域,天麻灵芝祛病抗癌益康宁,横批:尚品天成。见里面花草茂盛,环境宜人,“我和蘑菇有个约会”的图案温馨大气,“发展数字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醒目大气,草腐菌数字地栽区、各种菌类品种展示,粗略看后让我好奇、震撼、惊叹,对于蘑菇和菌类的世界有了更加崭新的认识!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淄博高谦:小蘑菇撑起大产业——走进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此时已经到了上午九点,作协主席刘培国在厂门口等着我,原来我去的是东部区,集合的地点却是在西区域,于是我驾车赶紧过来,走了大概不到300—400米左右的距离便到了。大家步履匆匆步入会议室,但见一位身材中等,寸头圆脸,笑起来一脸憨厚鼻梁上方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的中年人,操着地道的家乡话,热情地迎接着我们,原来他就是公司的总工程师张和贵招呼着让我们先在会议室坐一会儿,为每个人发放了一份公司说明介绍的宣传资料。等到人员到齐以后,在他的带领下一行10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公司的流水线以及生产过程。张总一边走着一边感慨地说道: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珍稀食用菌培育、工厂化机械装备研发生产、应用推广及技术服务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科技蕈菌示范园区。园区分为8个分区:食药用菌生物科技研发区;珍稀菇类工厂化生产示范区;北冬虫夏草观光采摘园;园林化蕈菌文化生态园;菌类高端技术装备生产区;林地菇菌栽培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区;技术培训接待中心服务区及食用菌专家流动工作站。多年来,公司凭着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受到国内食用菌业界好评,食用菌菌种、设备及栽培技术已推广至全国及韩国等世界各地。在科技管理方面,智慧农业平台可以通过4G网络可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实现对指定区域进行远程数据(温度、湿度、光照)采集、视频查看(生产场所、菇房)、控制(制冷机、风机)等工作。智能菇房内生产食用菌,实现了对温度、湿度、通风等进行精准调控。我们频频点头,对他的解说非常认同。此时已经到了温室大棚内,我们看到,干净整洁的菌床分层排列,一排排银耳长势喜人,在菌棒上犹如盛开的菊花,柔软、洁白、水灵,并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打包、装运,下一步准备将其投入市场。此时高新区作协主席刘培国数受此感染,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一块菌棒,近距离观察着银耳的长势情况,被作家杨金辉抓拍下来,也算是一份采风的纪念吧。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智能分析,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张总接着说道除银耳外,大棚内还生长着大量的平菇、香菇、蟹味菇等食用菌真是林林总总形态各异各有特点,让我们大开眼界。大概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大家走马观花粗略看了一遍东厂的工艺流程,总感到意犹未尽,正在会议室休息片刻,一下走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原来他就是山东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延林。初见所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腼腆、低调、温和,朴实,但从他的眼神中却透出一股对事业的热情执着坚持与睿智。一见面就抱歉地说道:“首先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不巧的是公司总经理王楠今天出发了,以致于没有让他陪同大家好好参观一下......”王所长谦虚着、客气着,却愈发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几位作家的强烈要求和反复追问下,王延林犹如讲故事一样谈起了自己从事菌类养殖的坎坷经历。原来他是地地道道的博山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善于钻研。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延林从一本福建青年杂志成就了与食用菌“触电”的经历,这激发了他极大的好奇和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和深深的思考,感觉食用菌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大有前途的朝阳产业。由此他开始慢慢接触这个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喜欢食用菌,暗暗发誓要把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逐渐萌芽。在当时因各方条件制约着食用菌的大发展,所以他就明确了建厂发展的思路。1983年创立了村办真菌实验厂。当时淄博市有4家食用菌企业,当地就有两家乡办的香菇厂,村办企业2家,王延林是其中的一家 。但那个时候整个市场还处于无序状态,食用菌市场很小,生产的食用菌产量也很少,从业的经历也比较曲折,但他对食用菌产业的那份喜爱、那份坚持与执着却一点也没有减轻,而且越干越有信心。虽然受到资金、技术、经验的限制,而且厂子还小,但他却建立了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配备了整套的管理人员,使企业一开始就进入正规化管理。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1984年企业的设备部分实现机械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王延林一直认为食用菌产业要做强做大还得靠工厂化、设施化来实现。因为心中一直坚持、执着着这个梦想,一开始他就确立了企业发展一定要走工厂化的目标。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的速度不是很快,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己勤奋学习以及对食用菌那份执着的爱,一九九五年四月,他在淄博市高新区风景秀美、交通便利的花山脚下创办了淄博花山食用菌研究所。该所隶属于淄博市科技局,占地20000平方米,职工60人,其中专家和科技人员16名,是集科研、开发﹑推广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实体,单位下设淄博菌誉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菌械工程部﹑中试基地﹑食用菌园艺部﹑专家组,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他带领着花山人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披荆斩棘,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蜕变,发展成为食用菌行业中的一支奇葩。自1996年开始,王延林带领着花山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工厂化生产及自动化生产设施,经过十几年的潜心钻研,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自主研发了液体菌种系列、袋栽设备系列、百级净化车间、智能菇房、液体菌种连续培养器、自动连续接种机、灭菌柜、自动配料装袋生产线、智能温室系统、瓶栽设备系列、双孢菇设备系列、北虫草设备系列等现代化的食用菌生产装备。其中花山食用菌液体菌种专利设备,行业领先,该所研制的工业菌发酵培养系统使食用菌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成为现实。2010年末,研究所投资兴建淄博高新区食用菌工厂标准化示范园区一座,日产鲜菇(以杏鲍菇、猴头菇为主)5吨,形成以大粮食产业、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周年生产、食用菌循环利用三大理论为基础、集项目研究,模式示范,良种培育,技术培训,成果展示,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八大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食用菌综合服务基地。走进千家万户的花山食用菌机械与技术,获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取得骄人成绩和丰厚利润,为花山食用菌机械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这正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延林从业30年的经历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通过食用菌也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个人和单位也获得了淄博市“乡村之星”、“山东省食用菌科技领军企业”、“淄博市科普惠农先进带头人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王延林不忘回报社会到目前为止,花山食用菌研究所给省内、省外的一些资金不到位或者资金不充足的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无偿的技术支持、服务、指导,多少次了连他自己也无法统计。从设计、设施配套、技术服务及技术支持到建设整体工厂化,援助的单位有三、四十家。

对未来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对食用菌的发展前景,研究所所长王延林充满信心地说:“未来,风云变幻,勤劳、执着的花山人,将秉承过去的辉煌,以零起点的心态继续努力,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把产品做的更精,把服务做得更细,把产业做得更强,以最好的业绩回报广大客户,实现品牌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提升。”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延林会做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