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走进中国古车博物馆》
标签:
文化图片 |
节日期间,我与文朋好友一道走进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感受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短短半天时节,让我对古车的发展历史有了深入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可谓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使用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轩辕二字指的就是车,所以黄帝又被尊称为轩辕大帝,以此来歌颂他的丰功伟绩。在这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车马历程与演变,随着历史的变迁起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变革画面。以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为例,它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荟华夏历代车乘之精萃。向世人呈现了我国古车发展的辉煌历史,进一步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不愧是文化学习教育的阵地之一。
资料显示:中国古车博物馆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上,距辛店城区约12公里,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该馆建在高高的基台之上,包括春秋殉马车遗址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是中国唯一的一处以车马等陆上交通工具为陈列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该馆于1994年9月9日建成开放,总占地面积达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人民币。是中国首家内容最丰实,最系统,并以考古发掘现场为依托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原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优秀博物馆”、“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省级精神文明窗口示范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市级文明单位”、“市级花园式单位”、“全市旅游行业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
当我们兴致勃勃一路前行来到了古车博物馆,将车辆停稳。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南面高大的青石牌坊,横额上镌刻着四个魏碑书法大字“万乘一览”,这是对中国古车博物馆最精确的概括,波澜壮阔的中国古车发展历史就在这里展开了绚丽画卷。牌坊的左侧是“车萃”,右侧为“马魂”的篆书古朴苍劲,其含义在于揭示古车内容之广,展藏之多,展品之精,可谓是高度概括的点睛之笔。在好友督促下,我们迈着轻松的步履走进“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大门,穿过精美别致的院落,随之便到了博物馆展厅,但见两侧墙壁上是仿汉画的车马人物瓷砖,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迎面大厅中央是大型汉白玉壁雕“运载千秋”的画面宏伟壮观气象万千,它以浮雕艺术形式反映了车乘发展历史,内容由车战、轮运和未来三部分组成。说明车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车乘不仅为人类载来了文明的今天,还将把人类载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它充分揭示了古车轮运的发展历史,点明了古车博物馆的主题,看后让人震撼、惊叹、感慨的同时,无不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暗自佩服,于是我赶紧让随行的人员在此拍照合影留念。
根据文字说明和展厅提示:古车博物馆楼上、楼下设三个展厅,陈列以时代为序,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
接着我们信步走上三楼,来到了第二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按照临淄田齐王陵战国墓出土的实物资料制作的战国战车,具有辀短、轨距小,轻便灵活的特点。秦车则是依据秦皇陵2号铜车马仿制的实用车。汉车的代表是一辆高级贵族所乘坐的安车和诸葛亮创制的木牛车。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撞车,或许是初次见到这种车辆的缘故,通过说明我进一步了解到撞车出现于宋代,是专门用于撞击城门、云梯等大型器械的作业战车,确实大开眼界。当然室内还同时展出了唐代在举行大典礼时使用的辂。据说,辂是中国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豪华车,分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五种。望着形色各异配置不同的车型,让我不得不感慨,每个时代的古车真是各有其特点,它们是历史一面明镜。让后人从它们身上清清楚楚的看到2600年前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声势浩大的古战场,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制度以及生产力水平,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古车是战争所需还是生活所需,它们都曾经为当时的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同时让我们对先辈们有了更多的敬重和赞叹。触景生情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历史课上学的: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使我国与西域各国取得密切联系乘坐的车辆,当时那是何等的威风与气派!由此让我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肃然起敬,因为这些看似简单古老的车子,却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我认为博物馆最夺人眼球、让人终生难忘的当属第四展厅暨位于地下的殉车马遗址。步入其中,环视四周,展厅跨度15米,车马坑南北排列两排。一号坑全长32米,宽5米,殉车10辆,马32匹,其中6辆车每车4匹马驾挽,4辆车每车2匹马驾挽。原车木虽然已经腐朽,但是在黄土中留下了车的痕迹,车上的铜饰件仍在原部位放置完好。经过考古工作者认真细致的工作,剥剔出车的原形,使每辆车裸露出地面,供人参观学习。从车的大小形式分析,车分为两类,小型车是战车,大型的为运东西的辎重车。马骨架保存十分完好,特别是马头、马颈上的装饰品尤为精美,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海贝,呈柿蒂状排列,由纺织物连续,称作贝络;二是小铜珠边成串饰;三是铜泡和铜珠。二号坑南端与一号坑齐,长8米,宽3米,有车3辆,马6匹。葬式与一号坑不同之处在于车马分葬,车在下、马在上,所以游人只能看到马骨。在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在马骨的脖颈处还有一些像贝壳一样的东西非常显眼,这时随行的庄师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贝壳是夏商时期的钱币,在春秋时期已不再使用,但用贝壳陪葬代表了当时大户人家的地位高贵和富有。”为此我点头致意,同意他的解说。或许是看到我观察仔细,兴趣浓厚的缘故,他接着说道:从车马的数量规模、用贝壳做成的精美马饰看,这个墓穴的主人一定是个高官或者大户。虽然现在主人姓名、官位至今未知,但是离此处3华里还有一大墓,由此判定很有可能就是它的主人墓......听着他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的分析,我一边耐心听着,一边看到殉葬的马骨犹如仰天长啸、昂首奔腾、步调一致、排列整齐的摆放,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庄师傅告诉我说,这很有可能是马匹在殉葬前喝了大量黄酒,趁着昏迷不醒把它们埋葬在里面了......听完后我总感觉有些牵强,但是心中的谜团总算解开了。由此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殉马厅遗址,殉真车真马,其时代之早,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堪称人间奇迹。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仍见其宏伟壮观,的确不失当年齐国霸业之雄风......
当我们满载收获走出展厅门口,惊奇的发现:眼前就是济青高速公路,但见各式各样的机动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在路面上急速行驶着,原来我们所处的位置就在济青高速的126公里处。在飞驰的车轮下3米处就是刚才参观的殉马厅遗址。地上奔驰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地下静默的却是春秋中期的战车和战马。上下几千年,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令人感悟到历史车轮疾驶的独特意境。
由此也让我认识到:古车马将历史、现在、未来,三者紧密相连在一起。它让我们看到了几千年前的中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才干。从这一点讲,古车马是历史之魂,民族之魂,是智慧之魂,它昭示我们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