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谦随笔《走进牛郎织女发源地》
(2023-01-19 13:48:31)节日期间,我与友人一道来到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乡,犹如走进了唯美的童话世界,这里山美水美,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不仅有民俗展览馆,情人谷,九重塔,更有牛郎庙,织女洞等人文景观,看后让人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听导游介绍,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诗经·小雅·大东》。《诗经》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便是流传于沂源县境内的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形态。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早在唐代沂源县境内就形成了织女洞和牛郎庙。据考证牛郎织女传说和具体的自然山水、村落姓氏相结合,使其发展成为一个附着于沂源县具体山川古迹的解释性传说。如“天上银河,地上沂河”。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种“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观,是对牛郎织女传说在国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处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文化遗存。2007年8月,沂源县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2008年6月,“牛郎织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蕴含了不为人熟知的十大奇闻。2009年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专题制作的《沂源牛郎织女寻踪》纪录片播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国际国内反馈的信息是:牛郎织女唱千年,方知故事出沂源。
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步履轻松走进牛郎庙。据说这里原先是一幢二进院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黑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景色宜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史料记载: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我在感叹这里文化遗产博大深厚的同时,心中不免感慨:这难道是真的巧合吗?带着疑虑,沿着沂河西岸,顺着陡峭的大贤山东麓山崖角的小径,蜿蜒曲折艰难攀登,终于到达了主景区“织女洞”。放眼望去织女洞庙宇,二层楼阁式建筑。在南面的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古朴大方、遒劲有力的大字。仿佛诉说着织女洞曾经官商云集、底蕴浑厚,渲染着从古到今的繁华。此时一阵微风吹来,置身其中,顿觉视野空旷神清气爽,浮躁的心境一下平和下来,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期间,我还听到这样一个传说:牛郎孙守义同哥哥分家后,带着相依为命的老牛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几经周折终于在大贤山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安了家,周围就是几株高大的绿树,该树绿叶呈披针形,端长锐尖,边缘有齿,每到夜晚就围绕在牛郎住所的周围,抵挡防备着野兽的攻击。初夏时节,开着洁白的小花,排解着牛郎郁闷的心情。年复一年,最终牛郎织女相爱后,有了稳定的住所,遂不再此居住。一年后,牛郎织女不忘庇护他的地方,再一次来到了这里,惊奇的发现绿树上居然结了红红的果实,牛郎感到是他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上苍,绿树结出了爱情果。后人为感谢这种为祖先牛郎提供保护的古树,将它命名为卫茅树,并将种子流传到各地,去保护那些善良的人们......这个感人的故事,被沂源当地百姓传颂了千年之久,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并为之感动了无数的有情人结为眷属。
此时,置身于牛郎织女发源地,听着导游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感受千百年来世代流传古老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我想尽管这只是一个神话,今天我们仍然被牛郎织女的坎坷而又坚贞的爱情所感动。让人感到高兴地是,沂源县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并通过对外开放宣传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让景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科教育普及的重要窗口,从这一点来讲牛郎织女发源地之旅可谓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