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感受陶瓷的魅力——“陶瓷印章第一人”谭玉伟先生侧记
(2022-04-14 15:45:16)日前,记者在淄博市张店采访了民间艺术家、著名篆刻家谭玉伟先生。刚刚忙完应酬的谭玉伟着装朴素满脸倦容两鬓布满了华发,清瘦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及温文尔雅的举止让人感受出他忙于工作忙于事业的辛劳与匆忙,若不是书画家柴兴春介绍,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被媒体誉为“陶瓷印章第一人”的谭玉伟先生,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和甘苦,谭玉伟先生一杯清茶下肚用手捋了捋华发娓娓道来……
谭玉伟从事篆刻艺术四十余年,对于印章篆刻史以及篆刻艺术的形式要素都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广博的知识积累,勤奋的实践,练就了一手篆刻硬功夫。无论古玺、汉印、明清流派,还是精整、写意、流行印风,都可顺手拈来,驾轻就熟。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他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将著名作家王金铃先生的《奥运赋》用印章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谭玉伟第一次将篆刻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尝试。330枚琳琅满目的瓷印,装了整整八个50厘米见方的大锦盒,重达50多公斤。单枚印章排列一行足有10米之长,此作品的创作,仅烧废的印章就达700多枚,报废率近70%!当年7月份,该作品即应邀参加了“第十三届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此后,他又创作了两个系列,一个是由百枚瓷印组成的《齐国典故》系列,一个是《奥运中国冠军榜》系列。陶瓷印工序繁杂,工作量是普通印章的十到二十倍。说起这些,谭玉伟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因此制作这些陶瓷印时,每个他都要设计四五个方案,往往要烧制两三次。其中,“郎平”印章先后烧制了6个才算成功。
在采访中,谭玉伟告诉记者:“烧制印章一般需要八九个小时。但这跟烧普通瓷器不一样,因为它是个实体,瓷器一般是空心的,很薄,可以加温速度比较快。而这个在300摄氏度以下就要烧4个小时,先要把里面的空气和水汽排出来,如果加温过快就会爆炸。”这些经验都是他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谭玉伟具有创作意义的第一件作品取材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表达佛学理念,他将创意设计引入。用53枚不同形状的瓷印组成“佛”字,基本造型确定之后,他选择了祥云图式,浮雕出的如意形祥云布满“佛”字整体表面。在浮雕的祥云和印面之间,他对印体进行了镂空处理,虚化的印体更增加了神秘色彩。他的另一件作品是由99枚印章组成的《弟子规》,全文1080字。谭玉伟将正文以12字为一段成一印,共90枚,加上9个标题印,恰好99枚。要将99枚印章组成的方阵统一起来,必须有与主题相关的设计元素。他把提纲的25个字组成了另一个5×5的方阵,用活字形式刻出,立体地表达了主题。最有意味和奇妙的是《弟子规》最中心的思想“爱”字就在中心。
2009年10月18日,是篆刻家谭玉伟艺术生涯中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的陶瓷印《奥运中国冠军榜》的捐赠仪式在淄博.中国陶瓷馆隆重举行,中国体育博物馆馆长孙大光先生,率队20余人激动地接受了这一赠品,并郑重地给作者谭玉伟颁发了收藏证书。这套独特的陶瓷印章,是以自23届至29届奥运会所产生的184名中国冠军的名字创作的,是谭玉伟倾两年心力独自完成的一部篆刻艺术巨制。它包括了香港、台湾、冬奥会的所有中国冠军。采用享有“当代国窑”之誉的淄博陶瓷为材料,运用雕塑、篆刻、陶瓷工艺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精心之作。整套作品造型各异,釉色丰富,琳琅满目而又规模宏大,睹之无不令人震撼。专家认为,像这种以系列篆刻形式去完成一个重大题材,在陶瓷治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迄今为止,淄博走进国家级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品中,难得具有人文价值和内涵,是最具有创意和独特性的一件艺术品。
谭玉伟是从篆刻艺术触及陶瓷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创作方式决定了对待陶瓷材料的不同艺术创作理念,明显带有篆刻家对“金石气”追求痕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先生,看了谭玉伟的作品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欣然赠言:“你选择陶艺创作的路很好,很正。立足本土,传统,时代,个性全面发展。特别坚信向民间陶瓷文化学习,吸取,定会成功。”从而我们也可看出,以陶瓷印形式创作大型题材,有着自身优势。那种通过作者对陶瓷材料施予的自由塑造,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各种艺术相互交融。
采访结束时,谭玉伟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可谓倾尽心血,为社会奉献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精品,由于大都是个人投资,所以家中的生活也显得日益窘迫,在此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理解我的苦衷,肯定我的劳动成果,使我集中精力进行陶印艺术创作,为建设文化大市贡献出我的毕生精力。”
相信,谭玉伟的愿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