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08月总第391期:从六个维度推进新型工业化黄群慧

(2025-11-10 16:51:26)
分类: 卷首语
从六个维度推进新型工业化

黄群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我们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来把握这一战略,遵循新型工业化规律来推动战略实施,并始终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需从技术先进性、战略协同性、体系完整性、对外开放性、产业安全性和过程包容性六个维度着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根基。
技术先进性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制造业与创新深度融合构成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响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路径。必须警惕“过早过快去工业化”,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美国制造业外流导致创新链条断裂的教训警示我们,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不可分割。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2.68%,但基础研究占比仅8%(美国15%),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仍存短板亟待补齐。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面临严峻挑战:芯片、存储器(自给率不足10%)、数据库(国产化率20%)、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美国“三朵云”(亚马逊AWS、微软智能云、谷歌云)占据全球66%的云计算市场,我国“七朵云”(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全球份额不足20%。随着DeepSeek等新技术降低AI训练成本,AI应用爆发将遵循“杰文斯悖论”引发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强化算力供给成为提升产业先进性的战略支点。智能制造作为融合创新的典型范式,正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
战略协同性是新型工业化的系统保障。必须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深度耦合。关键在于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战略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升级与人口城镇化良性互动,形成“两横三纵”19个城市群的经济布局,确保要素自由流动。11项国家级区域战略的实施,正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多维支撑。
体系完整性是新型工业化的独特优势。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41个工业大类覆盖联合国39大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的比重约30%。但需破解“内卷式”竞争困局,引导企业从成本拼杀转向创新驱动的“蓝海”竞争,为技术突破和质量提升创造空间。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屏障。
对外开放性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开放逻辑已从依托低成本劳动力转向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核心是推动制度型开放,通过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健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开放测试机制,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技术升级注入开放动能。
产业安全性是新型工业化的底线保障。需分类应对三重风险:对技术能力缺失型风险(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对能力破坏型风险(产业外迁导致链条断裂),构建国内梯度转移体系并建立“智能母工厂”(如联想模式)保留核心工艺与人才;对能力响应型风险(突发冲击断链),依托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应急备份系统,提升关键产业抗风险能力。上述三类风险需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过程包容性是新型工业化的价值依归。必须防范数字经济引发的“三重极化”效应:超级明星企业垄断利润、资本要素挤出劳动报酬(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约55%)、AI替代中等技能岗位。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着力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弥补“数字鸿沟”,让全体劳动者共享工业化成果。
从上述六个维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战略抉择。我们唯有在技术攻坚中筑牢创新根基,在系统协同中优化发展布局,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安全韧性,在包容共享中实现共同富裕,方能让新型工业化真正发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走好这条符合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5.08.001 编辑:张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