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07月总第390期:积极应对区域分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李国平

(2025-11-10 09:32:40)
积极应对区域分化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李国平
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历经从总体布局到机制创新、再到优化提升的演进脉络:从党的十八大明确“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到2018年《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更多动能和活力。
作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中西部地区经济占比持续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战略扎实推进,城镇化率已达67%,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完善,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然而,在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与国内发展转型背景下,区域分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区域内部失衡现象加剧、省内发展不均、城乡收入鸿沟固化等新问题,亟需我国创新治理思路。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聚焦关键矛盾,以系统化政策应对区域分化,推动区域经济从“差异增长”迈向“协调共进”。
一是加大对于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第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改变东北、西北地区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第二,加大对于东北、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投入,切实增强发展新动能;第三,在强化全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特别支持;第四,提升北方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加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大都市圈力度,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功能,特别是要避免东北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流失;第五,支持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第六,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省市区之间区域合作向实体化方向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挥其作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作用,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立足和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凝聚力量,以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引领、以做大做强区域经济为主线、以强化创新驱动力为突破,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三角”及若干科创走廊,围绕北京的创新链布局津冀的产业链,着力提升京津冀城市群能级,推进京津冀地区迈向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三是加强省内经济均衡布局,避免出现省内区域差距过大现象。我国大部分省域面积都超过10万平方公里,显然仅有一个省会城市难以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均衡发展,相反过于将优势资源集中于省会城市会放大对省域内其它地区的“虹吸”效应,也为出现“大城市病”埋下伏笔。因此,应加强省域内生产力均衡布局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将省内均衡发展水平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特别是针对像广东省这样的发达省份更应该如此。
四是加大农业农村建设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布局,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格局,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强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联互动,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加强城乡治理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区域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更是重塑发展格局的契机。当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通过精准的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构建“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差异中求协调,于分化中促平衡,这既是对发展哲学的深刻革新,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5.07.001 编辑:张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