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总第378期: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以湖南省常宁市“产业联盟”
(2024-10-15 09:38:18)| 分类: 社会管理 |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
——以湖南省常宁市“产业联盟”为例
孙建红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使党建政治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现实逻辑。本文以湖南省常宁市产业联盟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实施“党建+产业联盟”的双重效益,系统总结了基层党建以产业联盟为载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并从推动县域资源要素突破属地限制,实现合理流动;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优势提升发展效能;建立多方协同投入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共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般性特征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产业联盟;基层党建;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07.017
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以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因此,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
一、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的提出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也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从理论研究和路径探讨两个方面展开,如从党建势能的新视角分析农村基层党建如何彰显和发挥制度优势,由此提出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从属性治理的视角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践路径,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1]。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既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结合政策和实践的变化提出了对应的提升路径。但总体而言,针对“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关于“党建+产业联盟”的案例研究并不充分,基层党组织应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仍有待拓展与深化。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常宁市“党建+产业联盟”的创新型实践为例,分析其内在逻辑理路与实践成果,并尝试提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常宁市是衡阳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南岸。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常宁市成为湖南省粮食、茶油、鲜鱼、木材、茶叶的重要产区,也是湖南省矿产资源重点县(市)之一。近年来,常宁市积极探索构建“党建+产业联盟”,改变以往按行政区划建立党组织的简单做法和运行模式,以支部联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为支撑,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联盟的模式,建立产业联盟。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成立联盟联合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产业联盟”为载体,推动常宁市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赢。
二、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
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制度的底色。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原则的现实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经验的内生性赓续,成为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原则的现实表达
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执政原则,顺应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潮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问题,并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领导权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无产阶级必须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开展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强调了政党领导的重要性。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2],突出了政党在工人组织中的领导核心问题。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着重指出,“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涵盖对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工会和共青团等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3]。”列宁的领导权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强调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成功经验的内生性赓续
党管农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得益于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动员和组织人民,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在引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的根本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用先进的组织将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以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创办“讲习所”、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农民协会、生产合作社等,极大地整合了各种人力资源,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体制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中有限资源进行农村建设。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确保正确前进方向的前提下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三)现实逻辑: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最不平衡,农村发展最不充分,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最大的是农民[4]。”因此,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课题,重点在农业农村,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前,乡村产业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得到高效发展,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造成基层治理效率低下。实践证明,抓好党的高质量建设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策略,破除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要求凝聚“党建+产业”的优势合力,以党建为引领,汇聚全党、全社会的强大力量。
三、常宁市构建“党建+产业联盟”取得的双重效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有效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常宁市以“党建+产业联盟”为抓手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组建产业联盟,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助力小产业抱团发展,带旺了特色产业、带强了集体经济、带富了农民群众。
(一)常宁市“党建+产业联盟”的经济效益
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的短板在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力也在农业农村。常宁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打造“党建+产业联盟”为突破口,推动乡村经济高效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党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1.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党建+产业联盟”的发展模式,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美称的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是湖南省有机茶重点产区,有茶叶企业25家,年产干茶超过300吨。乡党委围绕产业振兴抓党建,充分发挥“党建+”的作用,统筹成立“党建+茶叶联盟”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政策扶持,补助新老茶园,助力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党建+”的发展模式激发了村民建设乡村的热情,助力常宁市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上走出了一条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2.加强品牌建设,壮大特色经济规模。加强特色产业的品牌建设对乡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党建+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兴起于新河镇,借助“党建+”的引领作用,新河镇的特色产业取得了新发展。新河镇党委立足镇况村情实际,紧贴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本地“土特产”,引导成立“新河鱼联盟、农机联盟、水果联盟、数商联盟”,并建立“两新”党支部,由镇党委委员担任联盟指导员助力产业发展。通过统筹整合各企业原有的茶油和茶叶品牌,“常宁茶油”和“常宁塔山茶”成为公用品牌,塔山瑶族乡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乡”称号。
3.促进三产融合,增进农民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农村三产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常宁市致力于加快产业、生态和民生转型,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坚持把油茶和茶叶作为农业龙头产业来抓,以两茶为支柱促进三产融合蓬勃发展,把党建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近年来,共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茶叶产区改造,构建了集茶叶种植、管培、采摘、加工、销售和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党建引领下,常宁市从全国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为国家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先导区,三产融合成效显著。
(二)常宁市“党建+产业联盟”的政治效益
以“党建+产业联盟”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有良好的政治效益,有利于促进干群关系良性发展,推动农村基层组织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1.坚持执政为民,助力干群关系开新局。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走实群众路线,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在塔山瑶族乡西江村屋场,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与瑶族乡亲们围坐一起,学党史、唱瑶歌、跳瑶舞、畅谈瑶乡文旅发展,党员和群众一起朗读党史书籍,使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产业联盟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群众拥护党委政府决策,实现了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2.实现共建共抓,助推组织振兴获成效。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基层组织引领力。制定并出台“党建五分钟”制度,在每次召开重点会议工作前,用相对固定的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学习政策理论知识,并针对突出的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推行“党建+产业联盟”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支部建在联盟上。推动基层治理,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发挥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包片联组、村(居)民小组长联村(居)民代表、村(居)民代表联户的组织体系,推行“一卡一册一室一栏”工作运行机制,发挥村(居)民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带头作用。
3.动员多方参与,推动乡村治理提效能。当前,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治理悬浮于乡村治理之上的问题突出,一方面,致使党建因缺乏有效的抓手而趋于形式化;另一方面,造成乡村治理效能低下,导致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难以化解。常宁市聚焦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推行标准化改革,用标准引领、依标准治理、靠标准检验、拿标准衡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塔山瑶族乡以“党建+城乡治理标准化”工作为抓手,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结合“衡阳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卫生保洁、规范停车、文明劝导等志愿行动。依靠“党建+产业联盟”不仅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还通过党建激发了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活了社会参与的造血功能,使党建优势更好地转化成治理效能。
四、以“党建+产业联盟”推动产业振兴的常宁经验
常宁市“党建+产业联盟”的创新性实践,突破了农村地域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将支部建在产业上,有效推动党建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效能,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凝聚力,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常宁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破除区域壁垒,实现产业联合
常宁市针对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合作化程度不高,农村生产要素未能实现最优利用的现状,依托本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联建各方将自身资源和市场资源整合集聚,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致富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资源集聚,推动产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
1.促进同质产业联营。当前,全国各地都建设了很多乡村产业,但由于只强调竞争而不重视规划统筹,导致产业发展面临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的困境。针对同质化现象突出,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等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常宁市以县域为统筹,由镇级领导,以支部联建主体为主导,统筹规划辖区内同一产业,跨村建立产业联盟。区域内同质产业通过面向市场,不仅找到了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协调联动、融合发展,促进资源高效精准配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促进异质产业联动。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促进同质产业联营,异质产业相互之间也要协调联动,凝聚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常宁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紧跟产业发展趋向,提升产品附加值,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素,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不同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联动,以农村特色农业资源及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构建农产品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产业链模式,推进了农业与乡村旅游、研学活动、休闲运动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业全产业链的立体化发展。
3.发挥龙头企业的联带作用。龙头企业具有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效率较高等独特优势,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联带作用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常宁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有力抓手,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升品牌知名度,动员联盟成员,形成购买、生产、产品加工、质量监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综合化生产方式,带动更多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良好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了常宁贡献。
(二)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产业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常宁市注重以党建融合强化引领作用,整合产业链上的资源要素,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产业链党建综合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党委统领建盟,为产业发展铸魂。镇党委在构建产业联盟过程中立足村情实际,瞄准市场需求,切实让县域内资源动起来、人才聚起来、产业活起来。例如,新河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相关产业联合起来建立产业联盟,推动成立“新河鱼联盟”“农机联盟”“水果联盟”和“电商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了产业竞争力。通过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强化产业链党建引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制定产业链党委议事决策规则,细化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形成了产业链党委抓统筹、龙头企业抓带动、关联企业抓推进的党建工作体系,切实构建创新的产业链党建工作新模式,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2.支部引领加盟,为产业发展赋能。产业联盟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组织延伸到一线,按照产业发展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推进到哪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方式成立链上党支部,助力本地企业抱团发展,推动组织建设与产业链条同步延伸、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同步开展。新河镇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搭建起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以村级党组织为单位,引导村集体合作社、销售商、农机户、加工商和种粮大户加入联盟,将产业链上下游、集体与农户紧密捆绑,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
3.党员示范强盟,为产业发展强基。为壮大产业联盟,镇党委实行党员联村包户,组织党员进村入组开展“敲门行动”,召开“屋场恳谈会”,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例如:新河镇大禾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吕坪村党总支书记共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建立高效优质的农村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发挥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村“两委”班子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基层动员及组织能力,发挥其“头雁”示范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创业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切实将党员先锋旗帜树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多元融合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能否重塑村庄利益共同体。只有突破一直以来集体经济单打独斗、利益固化、群众参与不充分等关键瓶颈,完善产业联盟体制机制,促使党组织、企业、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1.推广党群联建机制。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群关系,把党群关系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常宁市创新性的党群联建模式促进了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党建的组织方式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转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幸福感,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例如,常宁市新河镇高朋村大力推行“屋场党建+五个到户”工作,定期开展“屋场恳谈会”,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凝心聚力抓产业。塔山瑶族乡通过入户“敲门”、支部开展屋场恳谈等方式,帮助农户与村、企业签订鲜叶三方收购协议,化解农户与企业间的供需矛盾。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常宁市通过构建村集体、企业和群众三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促进村集体增资、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西岭镇采取“村社合一”“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固定分红”等模式,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企业和村民多方受益。在完善和稳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党企农多赢的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党组织要做好宏观政策的指引,成为引领者和护航者;龙头企业要增强自身实力,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党企农共同体的主导者;农民要提升参与市场行为的能力,小农户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共同体的贡献者。
3.健全实事联办机制。只有健全实事联办机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常宁市探索设立由联盟主导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公益基金,按5%—10%的比例提取集体经济项目收益,用于支持村内建设、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探索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新模式,引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PPP项目,开创了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同合作的新局面,以PPP模式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城乡供水体系一体化。
五、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振兴的路径选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常宁市坚持在党建引领下,以产业联盟为载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新道路,为其他农村地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选择。
(一)推动县域资源要素突破属地限制,实现合理流动
要素的优化配置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就必然要求要素能够合理流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下,要素的流动一般遵循“寻优原则”,由此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要以党建为引领,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挖掘并整合乡镇村庄、不同产业的各类资源,突破原有要素仅在属地范围的限制,按照经济单位、服务单位和产业融合的属性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优势提升发展效能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5]。乡村产业的兴旺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嵌入。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凝聚性作用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要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找准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结合点,把基层党建有机嵌入乡村产业,确保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到哪里。
(三)建立多方协同投入机制,促进共建共享共富发展
多方协同投入的体制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要构建多方协同投入机制。首先,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确保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保持总体稳定。其次,加大金融投入。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最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社会资本能够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要清除各种资本下乡的障碍,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经营产业化、规模化项目,与农民结成长期、稳定的收益分享机制。
参考文献:
[1]夏银平,汪勇. 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生逻辑与提升路径[J].理论视野,2021(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陈文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J].求是,2018(06).
[5]习近平.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是,2021(18).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冯莉英

加载中…